鈡嵘在《诗品序》云:“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的创作有赖于客观外界对诗人心灵的刺激,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际遇给诗人会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会创作出内容不同的诗歌,表达出诗歌的截然迥异的情感体验。刘勰所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家的情感因受客观外界的激发,为了表述这种情感,必然用语言文字予以体现,这就是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尚书·舜典》亦云:“诗言志,歌永言”。这里的“志”,即指作家或诗人的思想情感。钟嵘、刘勰等都说明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依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以激发作家的心灵,作家再借助语言文字等方式以表达作家的“志”,这种文学作品就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也就是作家“志”的文字体现。然而,作家心中的“志”(即思想情感)是复杂微妙的,很难用语言文字予以详尽描述的。诚如《庄子》云:“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因此,作家为了表达自己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就必然借用语言文字构建意象以寄寓其复杂而难以言传的情感,即“立象以尽意”。王弼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结合作家的创作实际,通过文学作品准确领悟作家所要表达思想情感也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字的解读以理解其意象。一是结合文学作品的意象对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准确把握,并作出判断、评价。因此,在文学鉴赏与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以把握作家建构的意象,然后结合意象领悟作家复杂而微妙的“意”,即 “披文以入情”,才是文学鉴赏与诠释的正确途径。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意”不是简明直白的,而需要经过鉴赏者对作品意象进行仔细品味、咀嚼,并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进行再创造。所以,文学鉴赏与诠释不是对文学作品的消极被动翻译,而是结合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进行再创造的一种精神活动。首先,人们在鉴赏与诠释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意象,这个意象之含义具有隐含性,多重性。鉴赏者只有反复玩味作品的意象,结合自身的经验去领悟,既可以“丰富”、“补充”和“扩大”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蕴,又可以结合作品意象创造新的意蕴内涵。明代王恭《春雁》云:“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永乐二年,王恭被荐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不久,又授翰林典籍。尽管仕途顺利。但远离家乡,毅然辞官,回归故里。他在《春雁》中以写春雁不计“楚水”至“燕山”的万里之遥,征途之苦,执意回归北方的意象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王恭本是福建闽侯人,江南本是他的故乡。可见,诗中的“楚水”、“燕山”只是代名词,并非确指。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就将大雁拟人化,明是写雁,暗是写人,富有人情味。诗歌中隐含的深层意蕴就需要读者结合春雁执意北归的意象发挥想象,去丰富、补充及拓展。其次,文学作品的诠释与鉴赏还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作家的身世经历等通过联想、想象、玩味,进一步发掘出作家隐含于艺术形象之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如唐代张籍的《节妇吟》云:“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还君明珠双泪垂,狠不相逢未嫁时。”从字面上看,这诗是写一位有夫之妇拒绝另一男人的爱情追求。然而,仔细玩味此诗的题解,这首诗的题旨却与其字面意义迥然有别。据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载此事云:“李师古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作《节妇吟》一章寄之。”即写专横跋扈的割据军阀李师古用钱征辟他,诗人《节妇吟》婉拒,委婉曲折的言辞传达诗人难言的苦衷。因此,结合此诗作者的人生处境及诗歌文本体悟、联想,才能领悟此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准确地把握这首诗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