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了城乡产业融合的制度与政策支持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和收入弹性低的特性,“三农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没有化解。为了解决这个痼疾,中央政府先后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的指导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民进城务工更加便利,农民收入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由于农村生产要素持续外流,城市先进要素无法进入农村农业,导致农村经济依然凋敝,留在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仍然收入水平低下。只有鼓励城市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引导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才能激发出农业发展的活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力图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打破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藩篱,引导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尤其是城市向农村的流动。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于2019年4月15日出台。随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雄厚的发展基础为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60.6%。在人口向城市不断集中的同时,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张,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目前,城市集中了全社会几乎所有的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应的,资本、人才、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也高度集中于城市。伴随着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走向终结,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形成新动能还需假以时日,在这一城市经济发展的过渡阶段,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报酬逐渐递减,亟需开辟新的领域以维持比较满意的投资回报率。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广阔,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如果消除掉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因素,引导和鼓励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下乡,推动城市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就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结构与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可以说,城市雄厚的非农产业基础和在各种资源要素上的优势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农村的资源禀赋优势成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工业和服务业占主导的城市经济相比,大多数农村依然以传统农业为主,除了发挥正常的生产功能以外,文化、教育、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并未得到深入挖掘,因此农业效益无法提高,农民收入无法改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利用城市具有优势的人才、资本、技术,通过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把农村的资源禀赋优势挖掘出来。农村的资源禀赋优势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各地都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如果能够健全和完善农业利益连接机制,有效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与农产品加工业、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就能得到拓展,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就能达到;第二,农村有美丽的田园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浓厚的乡土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如果和城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密切合作,运用资本、技术、人才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并且运作好,就可以在传统农业和有优势的资源禀赋基础上打造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繁荣农村经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