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经典籍开始对哪吒形象进行塑造,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记载:“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⑥。又如《人天眼目》卷一记载:“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⑦可见,早期佛经中所塑造哪吒形象较为独特,具有佛教“忿怒相”的特征。之后对哪吒形象描述较为具体的是元末明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该书卷七中描述哪吒为:
身长六丈、头戴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脚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⑧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哪吒身形巨大,“身长六丈”,可谓是巨人身高了,与后世所塑造的孩童形象特征有所不同;头戴金轮,“金轮”是佛教法器,可见这时期的哪吒还带有佛教神的模样,“三头九眼八臂”与后世哪吒形象的“三头六臂”形象已很接近,但此处更突出其身形之奇异与多变,甚至带有“妖怪”状的感觉;“脚踏磐石”,此“磐石”也许与之后《封神演义》中哪吒脚踏之“风火轮”有一定的意象性联系;“大喝一声、云降雨从”可见哪吒有呼风唤雨的法力设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所刻画的哪吒形象,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作品在剧情设定上强调“玉帝命降凡”,说明哪吒是玉皇派遣的神仙,那么此处的哪吒身份则是一位道教神。
大概同时期的小说作品《西游记》中,哪吒已经本土化为地道的道教神仙,且形象也出现了变化,书中如此描摹哪吒形象:
好太子——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⑨
从这段描述可见,哪吒头上的发髻刚长起来,披散的头发还没盖住肩,与其孩童身形设定相符,“神奇多敏悟”讲其聪慧,“妙龄端不类尘凡”推断哪吒是个相貌好看的孩童少年。第五十一回中又如此描述:
魔王绰枪在手,走到门外观看,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壮。真个是——玉面娇容如满月,朱唇方口露银牙。眼光掣电睛珠暴,额阔凝霞发髻髽。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⑩
由此描述可知,哪吒确定是一个孩童形象,且“生得相貌清奇”,可见哪吒形象至此已由早期的佛教“忿怒相”转变为道家的“清秀像”。《西游记》中所塑造的哪吒是一个清妍秀丽、精壮英勇、聪颖早慧、超凡脱俗的形象,显得正面而积极,符合当时人们对少年英雄的审美。至《封神演义》,对哪吒的塑造则更进一步,其形象特征更为具体,例如对于哪吒的出生,书中如此描述:
只见房里一团红气,满屋异香,有一肉,滴溜溜圆转如轮。李靖大惊,望肉上一剑砍去,划然有声,分开肉,跳出一个小孩儿来,遍体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皮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⑪
此段重点塑造哪吒刚出生时的奇异之貌,并且将哪吒所使用之法器亦顺带写出。书中描述哪吒逐渐成长为一位造福世间的少年英雄,又有如下描写:
哪吒叩首,拜谢师父,上了风火轮,两脚踏定,手提火尖枪,径往关上来。诗曰: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⑫
自此之后,有关哪吒的形象在传统文学中基本都是以美少年的形象出现,这不同于早期佛典故中哪吒的忿怒、凶恶形象,同时这一形象引导了后人在影片创作上延续了哪吒是可爱孩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