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源于生活”——营造精妙典雅的苏式课堂。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即教育才有教育即生活,从生活中提取教育素材,学生会充满兴趣与求知欲,从而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模式。美术课堂应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化展示方式给学生注入更多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利用苏式文化元素:苏式美味、团扇、油纸伞、苏式园林等渗入到课程中去,学生在熟悉的苏州文化中领悟美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境为学生而创建,为学生而设置。利用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营造生活化的苏式文化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苏式课堂中诗意地栖居。但是教学重难点需要简洁明晰,一目了然,不用过多的修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笔者认为初中美术不同于小学美术符号或者象征式的儿童画形式,更加注重表现造型艺术,这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使之失去兴趣,例如开展苏式旗袍的图案设计,对苏州桃花坞年画的欣赏和再创造,用苏式传统文化元素装点校园等等,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育模式,生活在变幻,课堂也随之变化,不断丰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教育“源于生活”——玩转灵活多变的苏式课堂。
采用多样的美术表现,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灵动。教师和学生组成一个小社会,如何小中见大,玩转灵活多变的苏式课堂,这就需要:
(1)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科知识。
善于融合各科知识,苏式美术课堂会变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化课堂。美术课可以与音乐、语文等学科融合,教师结合传统语文课程的特点,运用优雅、诗化的语言烘托出一个诗意的苏式艺术课堂氛围,从那些描绘苏城的吴侬软语,引领学生寻找身边的艺术元素,启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将音乐课中多变的旋律无形中渗透到美术课堂,比如苏式小调:评弹、昆曲等旋律的引入,使学生在旋律中理解图案的形式美,使课堂节奏饱满起来,从而达到层次丰富的艺术生活化效果。
(2)突破——突破传统表现方法,巧用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做过一个比喻:要把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生活中、社会中去,而不是把他们关在鸟笼中。初中生慢慢发展为偏“理性期”的艺术思维模式,如何更好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更好观察、分析、表现造型艺术,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走出课堂,迈入生活,踏进自然,去观察、感受、锻炼,吸取有益的知识和思想。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开展写生活动,美术教学与现实自然联系,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的素材,通过观察思考不同事物的造型特点,采用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不仅开阔了眼界,更使得课本中的知识“活”了起来,呈现出另一种美术课堂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