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反映
 
更新日期:2025-01-01   来源:   浏览次数:2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分析这部电影可以看到,七次告诉与不告诉的冲突情节和对待丧葬仪式的迥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我们分析这部电影可以看到,七次“告诉与不告诉”的冲突情节和对待丧葬仪式的迥异态度展现了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家庭聚会中的矛盾冲突及家庭中的琐事反映了中西方家庭观的不同。
(一)生死观
生死是人类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中西方对生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死观不仅反映在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上,还体现在丧葬仪式上。这部
1.生死观念
死亡在中国一直是个避讳的话题,中国人对死亡有着深电影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描写。
深的悲哀和恐惧,死就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赵晖,2009)。而这种观念是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长期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家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意为生前的事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去谈论死后的事呢?孔子是想劝诫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上,而不要过多地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宋晔,2003)。道家思想也有相同之处,无论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老子,还是“入于混沌、顺于自然”的庄子,抑或是“以长生不死、现世快乐”为宗旨的道教(郭于华,1992),都追求生命的绵延不绝,长生不老。佛教则认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通过强调因果关系让人们重视今生的价值,也反映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死亡的规避。所以,死亡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避讳的话题。电影中奶奶住院时,碧莉和曾在英国读书的主治医生用英文交流病情。碧莉认为奶奶应该知道事情的真相,但医生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中国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隐瞒实情,这算是善意的谎言。当奶奶去做检查时,一家人在等待区纠结要不要告诉她真相,此时奶奶的妹妹却不同意,因为当初爷爷患癌症的时候,奶奶也选择了隐瞒真相。总之,碧莉父母和众多亲人都认为不应该告诉奶奶真相,让奶奶美好地度过最后的时光,而不是在恐惧和担忧中痛苦地死去,这正反映了亲人们的中国式生死观,真实地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死亡时的行为举措。
相反,西方文化对于死亡并不避讳,这是因为它受到了西方哲学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始,就产生了对死亡的思考,他认为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释放”(郭于华,1992)。而近代欧洲哲学家们也十分关注死亡的问题,培根、卢梭、康德、黑格尔等大哲学家都曾论述过他们对于死亡的观点,以死亡哲学著称的海德格尔更认为“我们的存在是注定死亡的存在”(郭于华,1992)。正是由于对死亡的深刻认识,才让西方人不畏惧死亡,敢于直视死亡。希腊哲学中的生死观与宗教结合,成为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宋晔,2003)。基督教以上帝为精神信仰,希望通过现世的赎罪来实现死后灵魂的升华。所以他们无畏死亡,希望死后灵魂能够升入天国,获得生命的超越,到达永生之域。在影片中,最初碧莉一直认为应该告诉奶奶真相,让她有自己的选择,万一奶奶还有想做的事。碧莉的这种思想代表了西方文化对生死的看法,他们不畏惧死亡,而是认为活在世上是一个赎罪的过程,要在死去之前把自己的罪恶全部洗脱干净,灵魂才能升入天国。而且生死是个人的权利,个体有权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在最后,故事以碧莉亲自跑向医院帮忙修改检查报告隐瞒病情而走向高潮,这并不代表中国生死观就优于西方生死观,因为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综合体,碧莉的选择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之后的结果,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作出的合理选择,这体现出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应该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反映

下一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反映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