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指出有四种主要的组成要素或者起始条件促成互动仪式的完成,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人的身体共同在场,对局外人设定界限,人们的注意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用户以B站知识区视频内容为关注焦点,通过弹幕的方式进行分享与互动,营造“共同在场”的仪式感,使用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对“局外人”设限,实现用户间的情感共鸣,不断加深对自身圈层的群体认同感。
(一)共时性弹幕营造“共同在场”仪式
互动仪式链理论中认为,两个及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场所是互动仪式产生的起始条件。B站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共同在场的网络平台,为用户营造出“你不是一个人在看”的观看体验,实现了用户“虚拟”的共同在场。不论用户是否是在同时观看视频,通过弹幕评论所塑造的“围观”体验,从而产生“共同在场”的效果。用户在关注视频内容的同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其他用户,并通过在场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
(二)观看者群体认同——对局外人“设限”
形成互动仪式的第二个要素是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即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根据B站2020第三季度财报,继2020年6月正式上线 “知识区”后,丰富的知识类内容持续引起用户的广泛共鸣,过去的12个月里,有近1亿用户在B站观看知识类视频,相当于2020年高考人数的9倍。B站知识区主要用户为“Z世代”(95后),Z世代是互联网原住民,受益于从小接触互联网,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同上一代有着较大的差别,第一财经周刊发布的《2018 年中国Z世代理想生活报告》显示, 74%的受访95后会在空闲时期“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远超95前的35. 49%。[5]在知识区视频的弹幕和评论中,“敲黑板”“直呼内行”“爷青回”等专属于他们交流的词汇频频出现,互动仪式链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代表群体的符号,懂得这些符号的人被认为是“局内人”,对于不懂的人则被视为“局外人”,被自然排除在外。
(三)用户通过弹幕交流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内容上
柯林斯认为,人们的注意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是互动仪式链的启动必不可少的一环。基于弹幕,用户可以匿名并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其情感。在一些知识区视频中,日期接力打卡,共同观看的用户通过弹幕交流观点,一些科普性延伸都很常见,以罗翔说刑法为例,在“开酒不喝车,张三骗我酒后驾车”视频中,视频开头诸如“老师好!”“难道家里有矿吗?“等弹幕引起用户的关注,随着知识内容的推进,开始有了提问和交流的弹幕,不论是学习者之间还是学习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弹幕交流都使用户的视线始终集中在共同的内容上。
(四)用户分享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柯林斯看来,情感体验是互动仪式链中的核心理念。作为互动仪式链的最后一环,也是仪式的主要驱动力,可以让社群用户之间能够更加牢固。以up主硬核的半佛仙人为例,他所制作的视频中常常呼吁大家把xx打在公屏上,满屏的xx弹幕的现象所营造出的集体仪式感,满足了用户的自我表达欲和集体仪式感,在B站观看学习同一视频的用户,往往具有同样需求,弹幕内容大多相似,沉浸式和交互式的观看体验,营造出“陪伴感”的氛围,实现了不同用户之间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