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将“文化”确立为最核心的关键词之一,并对它的词源进行了追本溯源,发现最接近的词源是拉丁文的cultura,可追溯的最早词源是拉丁语的colere。而这个词具有多种含义,其中后来引申为“文化”含义的,是“种植”“照料”的意涵。“通过隐喻,这种词义演变为下一个重要阶段的意涵奠立基础。从16世纪初,‘照料动植物的成长’之意涵,被延伸为‘人类发展的历程’。”这样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化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保持着人类发展历程这一意涵。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良好的风度,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还指人类发展的世俗过程。
这与东方的“文化”概念不谋而合。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主要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特指丝织品。例如在《易· 系辞下》写道:“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 《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 ”,其中经线、纬线也是参考的丝织品来隐喻。唐人颜师古撰写《急就篇》作注时称:“锦,织綵为文也;绣,刺綵为文也。”由此也可以看出,至少到唐朝时 “文”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化”则是动词,教化之意,《周易》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意思是“以文教化”,用编织丝织品来进行隐喻,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这与西方的照料动植物成长相似,都是用隐喻的方式引申出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教化,都强调培育引导的过程。
“文化”一词的现代词义比较复杂,威廉斯分析有三种基本的理解:一是独立抽象的名词,用来描述18世纪以来的思想、精神与美国发展的一般过程,这种理解强调文化的过程,与它的原始含义“依赖一种持续性的自然过程”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二是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和克莱姆结合美国人类学摩根、泰勒对原始民族的文化研究得出的定义,用来表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关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这一概念更多地运用在人类学研究和一些专门研究中。三是独立抽象的名词,用来描述关于执行的作品和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这似乎是现在通常的用法,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与电影等。这是第一种含义的衍生,不再考虑文化的过程,直接指向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文化的定义非常复杂,且经过历史变迁不断延伸和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文化定义都有区别,雷蒙•威廉斯是基于欧洲文化的基础,特别是英语世界中的文化定义,总结成为上述三个类别。他后来有在《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将“文化”总结为“理想的”“文献的”“社会的”。他对这种
选择做出解释,认为是选择一种“真实的”、“合适的”或者“科学的”意涵,而排斥其他不严谨或是令人困惑的意涵。但是文化的复杂性和词义的重叠正好说明了一些复杂的关系,一是普遍的人类发展与特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二是生活方式与艺术作品和智能活动之间的关系。其中“物质的”生产与“象征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尤为引起争论。不同民族、国别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例如在德文、北欧语言和斯拉夫语系中,“文化”的词义更倾向于人类学的用法,即特殊的生活方式,而在意大利文和法文里,“文化”的词义更接近于艺术与知识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