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媒介融合 让春晚节目出“圈”
 
更新日期:2022-04-27   来源:   浏览次数: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他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新媒介的产生,打破了原先的认知模式,改变了受众认识世界的方法。尤其是电子媒介将历史与现实拉得很近,可以为受众呈现多元化的景象。
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原是2020年郑州歌舞剧院,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参赛作品,由《唐俑》改编而来,故事讲的并不只是夜宴,而是以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呈现了唐朝的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进殿演奏的过程。2020年12月,在哔哩哔哩网站上,曾播放了这支舞蹈参赛的完整版,但是网友对它的热情似乎没有对它在河南春晚上的热衷度高。究其原因,媒介过于单一,故事表现力稍稍欠佳,只是将舞蹈简单的呈现在舞台上,受众的视域受到了限制。然而,在河南春晚上的《唐宫夜宴》采用同样的演员、同样的服装和根据晚会演出的需要删减了少量的音乐,经过新媒介和技术的应用,比如抠像、三维、5G和AR等技术,以现实为主体,使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完美的结合,表现出更好地视觉效果,传递出更多的信息,也让中国古典舞和历史文化一下子“潮”起来。
(一)作品内含丰富
节目《唐宫夜宴》融入的元素含盖了国宝、国风和国潮。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不仅使节目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成为春晚节目吸引受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唐宫夜宴》节目时长共5分42秒,共分为三个小节,其中第一小节的画面中,利用电子媒介,加入了一些国家级的文物宝藏: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和唐三彩等国宝;还有一幅幅历史传世画作《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千里江山图》等元素,穿插在舞蹈中,舞蹈演员如同在古画中翩翩起舞。这种新的打开方式,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受众的距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新媒介的使用,能够改变受众的感觉,动用各种感官,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技术,让文物在眼前唾手可得,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沉浸感”和体验文化内涵的“密集度”。让受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传播效果多元化
《唐宫夜宴》通过后期的剪辑,电视表达的二次创作,调动受众更多的感官,加强了对作品的讯息解读。节目经过了舞台和后期场景的录制,呈现的效果将更加多元。
在节目的第三小节,当唐宫号响起时,舞蹈演员排着队走向宫墙,作品通过一堵红墙的“沉浸式”转场,切换至宫廷的正式演出的俯拍画面,14名参加夜宴的少女从原先的嬉笑打闹到大气恢宏的舞姿,不经意向受众传递了盛唐时期的文化风情。让人分不清哪是梦境,哪是现实。1984年,兰尼尔(Jaron Lanier)视觉编程语言(VPL,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的创始人,引入“虚拟实在”这一术语,海姆(Michael Heim)则对该术语分辨出两种不同研究路径。海姆的类型学的研究切题,因为它解释了现今此词的灵活用法,以及文化将“人工的与真实的,加工的与自然的”混淆在一起的程度。节目中,舞蹈演员与受众同处在一个情感“共振场”,随着舞台画面的不断变化,音乐节奏伴随内容承上启下,有效地把控了受众持久的注意力,避免了“冷场”。再加上新的媒介扩张了视觉和听觉,使受众找回一种感觉的平衡状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媒介融合 让春晚节目出“圈”

下一篇: 媒介融合 让春晚节目出“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