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立独立机构,增加融合接触点,拓宽共生基础
地方高校需要调整生存战略,将自身资源融入更广阔的社会资源中。产学合作更容易观察到的结果之一是建立新的操作单位和行政机构来组织和管理研究合作(Rahm et al,2000)。地方高校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去积极接触社会和企业:学生可参与联系企业,利用假期实习等方式,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认定学分等方式替代学生的校内学业负担。承认先前的学习,包括工作经验,作为学历的一部分(Malcolm Skilbeck et al.,1996)。教师的相应贡献也要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体现出来,以增加积极性。将自身的资源与社会资源建立网络化的联系,“滚雪球”似的与越来越多的资源建立广泛的网络式接触点。将高校导师和学生的培养引导面向区域经济的应用型技术与创新。服务于地方经济,增加与企业的实际联系。只要能够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就能够形成产教融合共生体的一个支点,在长期的合作中寻找到更多的机会。
(二)强化共生单元的能力,反向影响共生环境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职责是贯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工程素养、实践技能、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全素质链”(程晓农等,2018)。在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更是高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可以从自身做起,着力增加自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积累,增强其在产教融合中的吸收能力,集成和应用新的外部知识(Esther de Wit‑de Vries el at,2018)。争取足够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启动不同的变化、积极参与变革的实施、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受到制度因素的驱动和支持,如政府政策、资金和其他支持(Connie Zheng et al.,2018)。推广创业精神和理想(Connie Zheng et al.,2018)。建立技术转化办公室,服务于企业建立科学和产业间的桥梁(Jasmina Berbegal-Mirabent et al, 2015)。
(三)更为灵活的共生关系
多样化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目标、内容而且体现在进程的水平上。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在普遍的高水平上,就像在分销业做的那样,直接或间接决定价值、目标和课程的项目。也可以在一个更具体内容的层面上,设置学习、教学的过程,认知的进程,监管,反馈和评估(Malcolm Skilbeck et al.,1996)。目前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还主要采用为全体学生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模式完成。由于资源限制,地方高校能够选择的企业多为规模不大的地方企业,这种集体式的大规模安排无疑增加了合作的难度。特别在合作的早期,由于缺乏足够的共生基础,使得这样的共生方式往往仅存在于形式上。因此,灵活务实的合作共生的形式更为合适,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化整为零,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共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