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关于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更新日期:2024-12-31   来源:   浏览次数:1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教学和教育的综合体,是需要综合考量知识传授主体与学习接受主体的平衡关系实现教学相长。我国古代

 
 教育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教学和教育的综合体,是需要综合考量知识传授主体与学习接受主体的平衡关系实现教学相长。我国古代教育历来强调教师教学主体作用,遵循儒学独霸、先生独尊、诗词比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经过长年累月“只读圣贤书”识记积累,培养了一批熟记儒家经典、恪守封建礼教的文学人才,也造就了一批经世治国人才。我国近代式教育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引入西方教育思想,特别是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形成了教师独尊与课堂灌输的混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先从分析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困境入手。
1.主体——客体教学模式的僵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主要模仿前苏联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坚守“教师——课堂——学生”三个中心,教与学是单向知识传递,教学过程遵从“授”到“受”的单向灌输方式,这就是典型的主客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教师教学和知识权威性,强调课堂灌输和学生记忆,重视课堂教学绝对主导;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权威,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客体,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种模式假定了一个理想前提,即学生都是遵守纪律、能够充分接收教师教学的“好学生”。在这种预定的范式中,教师成为传授知识、掌控教学的霸权者,学生只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被教学控制的客体。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匮乏、公民知识素养整体不高年代,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确实能起到知识普及和提升公民知识水平的目的。但是,在公民知识素养显著提高的新时代,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就很明显了:知识信息的快捷性和多样化,教师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且教师照本宣科式说教很难起到思想育人的目的,教与学严重分离,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2、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国民教育快速发展,主客体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需要,“主体—主体”教学模式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背景下发展起来。“双主体”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可以凭已有的思维能力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及时向教师反馈、交流,它强调教与学主体间平等性,释放了学生学习潜能。这种模式假设前提是:学生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学生,其学习主体地位应当尊重和保障。双主体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激发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其不足也很明显,即将教学过程机械分割为“教”和“学”两个部分,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及思政理论传授的单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大多是刚性记忆理论,需要强制灌输记忆后才能理解运用,不能完全强调学生自主性,需要教师教与学上主导指引;尤其是在知识信息化、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由于对社会认识不足、信念相对薄弱、价值观尚未形成,一旦教学不当、自主性过分活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自由化和泛民主化意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关于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下一篇: 关于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