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习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这为思政课摆脱狭义的课堂教学走向“大思政”体系提供了思路;“善用之”,既强调思政课程教学的关键地位,也注重“大思政课”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再到“大思政”格局,以大思政课体系形成立德树人的合力,打造铸魂育人的广阔舞台。在构建“大思政”的格局中,依然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育人原则,仍然要抓牢“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键点,从思政课程设置和课程属性去解构统一性的内在逻辑,从大思政格局中解构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驱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1、思政课程体系是统一性的逻辑前提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思政课程不仅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在高等思政课设置也依然遵循这个原则,这既是尊重大学生思想成熟规律,也是思政教育由浅及深、微观到宏观的育人过程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经历了“85”、“98”和“05”方案的发展过程。2019年习总书记“3.18”讲话后,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调整充实,予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其中,《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05”方案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渗透,彰显思政育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同时对思政课程设置进行了微调(主要在课程内容和学分分配上),如本科阶段继续开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5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共五门公共必修课(高职高专不开设《原理》和《纲要》课程),全国重点马院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课程设置体系及内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和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递进特性;既保障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导性及思想育人内容上的主导性,又能发挥青年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及思想交流碰撞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内容的设置既要考量政治需要,把握政治政策动向,也应当遵循其作为科学的逻辑主线和发展规律,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思政课程的设置要求教师教学上主导性,必须讲述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中国化发展脉络的知识体系,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及价值理念。同时各门课程理论主导性各有侧重、各具启示性,在理论性与实践性、批判性和建设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有针对性激发大学生主体学习能力,如《原理》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问题导向,激发大学生去学习思考“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概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为问题导向,启发大学生学习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历史命题,这都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学习的空间,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质,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的。思政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政治主导、价值引领上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思维活跃性,激发大学生进行多角度去批判和思考,在自主学习中不断丰富和成熟自己的思想政治理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育人和成才目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