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觉醒年代》对青年观众的吸引依据
 
更新日期:2024-12-31   来源:   浏览次数:13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

 
 电视剧《觉醒年代》主要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这部电视剧以优质的内容为本,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兴趣所在,运用精致唯美的后期制作效果吸引观众,最终引发了青年观众的共鸣,赢得了收视方面的成功。针对《觉醒年代》如何获得青年观众的文化认同,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情节内容设定方面贴近青年群众。首先是该剧历史背景的选择,大部分青年人对于 1915 年到 1921 年这段时期的所发生的的事情以及结果烂熟于心,但是对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具体意味着什么,这两个运动的每一小步的前进是有多么艰难和不易,其背后隐藏了多少人的心血是不了解的。张永新直陈:“伟人精神是一种家国情怀和坚韧的毅力……这种求真务实、超越小我的精神薪火相传,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有启迪作用的。”《觉醒年代》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坚守历史真实的底线,争取细枝末节都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和历史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对历史事件的表现不是课堂上教科书式的介绍,而是挑选合适的演员,通过具体的人物表现将100多年前所发生的的事情演绎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个性的刻画,在当时中国国情、民情以及政治环境风云诡变的情形下,再佐以心理细节,动作细节和神态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成长,让看似宏大不可及的历史事件生动起来,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往事让广大观众了解了当时革命人的艰难辛酸;陈延年、邓中夏等人的经历让观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成长;青年观众也看到了如今的太平盛世都是建立在革命战士巨大的努力、牺牲的基础上,他们都是在泥团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在黑暗的社会经过多少次的跌倒才找到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的。电视剧的剧情将原本历史书上宏观的语言细化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其中有许多大学生的成长故事,这些都能使青年观众感同身受,剧中的那些演员使历史变得更有温度,也更有感染力,使得观众与同龄主人公之间达成了经历和情感上的共鸣。除了历史背景与人物形象,该剧的许多情节和动作细节的设计也十分精彩。不完全统计,陈独秀,李大钊等走在泥泞的道路上的特写镜头就有数六次之多,例如李大钊回国后到《新青年》编辑部时走的路,还有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商议发表文章事谊时均有此类镜头,相信许多有心的青年观众都能注意到。还比如辜鸿铭老先生的辫子和烟斗,在辜鸿铭先生给北大学生上课时,烟斗呼噜噜的响,以及甩鞭子的动作都让人忍俊不禁,刻画了一个有趣但又有真才实学令人尊敬的顽固派学者形象。因而从内容上看,《觉醒年代》这部革命题材电视剧较为突出的用故事内容靠近青年文化,并用优良的制作吸引了青年观众。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觉醒年代》对青年观众的吸引依据

下一篇: 《觉醒年代》对青年观众的吸引依据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