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冲击
1.经济全球化浪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个别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本国文化的扩张,因此在看到经济全球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知识铺垫和宽广的全球视野的同时,也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教育在多元的文化、信仰及思潮中备受冲击。高校学生更易在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迷失自我信仰,陷入情绪迷惘的低谷,逐渐导致心理防线的崩塌。
2.社会风气的侵蚀
社会风气是一种生活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都产生巨大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发展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社会主义关系。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一定程度上恶化了高校思想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严重时会逆转人的思维,扭曲学生心理,逐渐对学校的正面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对立情绪,不接受学校教育,在社会的极端诱惑下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3.市场经济的深化
市场经济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生活、学习、就业和情感方面的压力也明显增大,迫于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的压迫,多数高校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一味地追求硬性素质,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维护,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失误。而高校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无法找到恰当的情绪宣泄口,长期负面情绪的积压会不断瓦解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处于崩溃边缘。
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各种信息的权威地位和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全面的教育内容和更立体、更智能教学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互联网世界中的同时,由于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不当和筛选疏忽,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质量也就相应的参差不齐,并且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缺乏成熟理性的判断能力,在过度追求个性化的前提下,会更难以抵挡各诱惑,间接的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将受众变成用户,具有双重身份—接受信息的受众和制造发布信息的传播者。如果学生受到不良信息舆论影响的同时又参与到负面信息的传播,会以其广大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良信息的影响范围,进而冲击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同样也会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即使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但系统正规的教师队伍仍相当紧张。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因为地区和经济发达水平水平的限制而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不合理现象。首先表现在有些高校把部分德育工作者临时抽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兼职教师,使得整个教育活动手忙脚乱,缺乏充分准备,并且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扎实,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无法做到教育内容的全面透彻,并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分工不明确存在明显的滥竽充数现象,有些地方人员配置齐全,但专业素质不高;其次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为新上任教师,缺乏教育实践经历,无法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校园内学生的心理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因时而变,因势利导;最后,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在学校整体财政支出的比例不高,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片面认这样既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做到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使整个教育体系陷入混乱冗杂的局面。
(三)高校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转型期,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之社会阅历浅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两极化特点,不能够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并且部分学生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极度恐惧和抵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一系列活动。其次大多数学生形成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依赖性,一味地等待他人的心理救助,处于一种极其被动的地位,并且长期缺乏探索自我心理健康维护的主动性则会使当代大学士的心理环境更加脆弱和恶劣。因此要使大学生认识到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削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而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学校更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