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适应选择理论与太极拳英译策略
 
更新日期:2024-12-29   来源:   浏览次数:13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胡庚申,2011)。这种选择性适应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胡庚申,2011)。这种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在太极文化翻译中的具体特征:一是“适应”,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也就是对太极文化译语受众者文化环境和语,言差异的求存、生效,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易于接受。二是“选择”,译者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即汰弱留强,选择适应度最高的译文。要依据太极文化固有的生态结构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再现,不凭借译者主观臆断对名称构词和拳法套路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原文本在目的语中保存生态平衡,兼顾译者和原文的平衡。通过概括以上两个特征,可以在太极文化翻译中选用以下策略:
(一)等值性转化翻译
当太极文化中的源语与目的语在功能或者文化上具有同一性和可理解性时,译者可选择等值性转化翻译策略;比如太极十三势中的八种劲法和五种步法,八种劲法分别为“扌朋、捋、挤、按、採、挒、肘、靠”,五步指前进、后退、左顾 (移) 、右盼 (跨)、中定;翻译这些结合招式动作,汉英表达差异不大的词汇,例如:(1)“扌朋”的动作为小臂向前向外推,存在于整套动作中,译为“warding off”;(2)“按”的动作为双方搭手,将劲力向下运动抑制对方进攻;概括来说就是顺势发力,与英文中意为用肢体/胳膊推拉的“pushing”直接对应。(3)“肘”动作为与对方近距离技击时,以肘击敌,直接译为“elbowing”。(4)“靠”动作为双方近身技击时以肩背胯外侧进攻,译为“shouldering”。“捋、挤、挒、採”根据动作分别译为“rolling back、pressing、splitting、pulling down”五步简称为:进、退、顾、盼、中定;进退为身法和步法,边施展边做迂回准备,可分别译为“advancing”和“retreating”。中定为保持自身中定,破坏对方的动态平衡,即中定,译为“central equilibrium”。顾和盼从外形上看,用在步法上,眼神用在拳上并随之而动,分别译为“looking left”和“looking right”。这些词汇都可采用等值性翻译策略以求达到太极文化译本动态平衡。
(二)零翻译
所谓“零翻译”就是“逆向式翻译,在译入语中采用源语语言文字符号,使读者进入源语文化(李家春,2013)”。也可说零翻译即为不译,保留源语或符号。对汉语而言,零翻译就是音译,保持原有拼音直接译出。太极文化作为中国本土武术文化,崇尚意气运功锻炼的武术,是一种气功的训练形式。气在中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空气,译为“air”,二是内功能量,译为“internal force”;但随着近年来中华武术和太极文化的对外传播,气音译为“Qi”。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太极拳的术语本身就有理解方面的困难,导致了很多术语或招式的意译偏离了原来的意思(安鲜红,2010),比如《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中将“气沉丹田”译成Inhale deeply into the abdomen(向腹中深吸气),但“丹田”在武术里一般指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它不是指具体的一个部位,或者单指一平面,而是指由外而内,从上到下的立体部分。无论译为abdomen还是diaphragm都不合适,都不能把“气”和“丹田”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所指表达出来,此时采用零翻译“sink Qi to Dantian”则更为合适,经过时间沉淀和文化普及,既形成了中国特有词汇的翻译标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使太极拳英译在翻译过程中既选择了合适的翻译策略,又适应了目标语的生态翻译环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适应选择理论与太极拳英译策略

下一篇: 适应选择理论与太极拳英译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