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训练实践教育的内涵
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家或者学校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而设置的项目形式,通过设立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学生个人或团队通过合理的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研究周期内开展创新训练项目课题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的类型既可以是专业相关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根据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的与日常生活或生产活动结合较为紧密的通识类课题,创新训练项目本身是实践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具体的开展形式和时间可以不受严格的限制、较为灵活,能够在课程学习之余开展课题研究,充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创新训练课题的研究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归纳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创新型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训练实践教育现状
近年来创新训练实践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目前在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各大高校的情况,总结创新训练实践教育的现状如下。
1、与理论教学结合力度和深度不够
创新训练项目大多以学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两大类为主,也有部分企事业组织的少数项目,由于其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直接挂钩,目前部分学生在申请阶段积极性较高,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与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力度和深度不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消极懈怠、进展缓慢等问题,总体表现为“设想很美好,实现很艰难”,尤其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尤为严重,理想与实现背离、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密切对于创新能力训练极为不利。
2、创新训练深度不够
目前创新训练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通常认为开展了实验或试验便是锻炼创新能力,创新训练的深度较浅,存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开展导致创新训练时间零碎、部分学生过渡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意见、浮于表面、对结果的理论分析深度不够,对课题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深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深入钻研课题,创新训练深度不足,很难达到提升创新思维、理论分析能力的良好培养效果。
3、创新训练时间不足
由于创新训练项目对于申请年级的限制,申请人数通常以大二、大三学生居多,但是大二学生所学习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较少、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基础薄弱,大三学生通常面临考研、保研冲刺的规划和压力,使得学生真正开展创新训练项目的投入精力有限,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极大的减弱了创新实践教育的成效。
4、创新训练持续性较差
在开展创新训练实践过程中,由于立项年级的限制、研究周期通常不超过1年的时间限制、连续申请机会渺茫以及连贯性较差等原因,导致创新训练实践较短、持续性较差,难以使得学生得到持续深入的创新能力训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