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8]。近年来,耦合模型也被应用于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以探讨多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作用和协调发展问题。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二者互为依托,共同演进,构成了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子系统的区域发展复合系统,适合构建战略耦合系统。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有赖于多个维度的良性互动与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主要表现为人口、土地和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配置。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为城市提供的大量劳动力资源,同时城镇通过承载这部分人口实现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随着人口的城镇化,一方面增加农村的人均占有资源,从而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利于吸引城市的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可提供的建设用地资源会增多,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激发农村土地等要素活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将使两个系统都从中受益。
其二,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联互动。新型城镇化的“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过程可以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也能更好满足城乡内需。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有赖于农业现代化推进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和服务业向乡村延伸,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集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城乡闭环经济,达到适度的“土地集约”和“人口集中”。
其三,城乡空间布局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在空间上进行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协同有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统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推进城乡空间开发与保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其四,城乡生态文明共荣共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绿色城镇化”和“乡村生态宜居”有效联动。新型城镇化中的“绿色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任务中的“生态宜居”有着一致的目标,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城市与乡村是优美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在推进“绿色城镇化”与“乡村生态宜居”的过程中,需要互联互动,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