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惯性接受或全盘否定西方理论,缺乏批判性地借鉴精神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理论,学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相对片面,聚焦应试考试分数,学习功利性较强。因此,部分学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极端化,要么惯性接受,要么否定西方经济理论,缺乏独立批判的学习精神。基于此,教师在结合课程融合思政教育内容时,需要讲全讲透,否则学生可能难以达到升华点,然而这当然也是以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代价的。
(二)经济学课程中思政教育设计的整体性与教师对学科整体把握的挑战
课程思政的设计往往基于整个学科内容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将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与最新的发展的典型案例相结合,这些对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有的时候也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三)“新文科”对跨学科的相互渗透的要求给授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融合带来巨大挑战
“新文科”建设要求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融合,而即使是经济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对授课教师高质量思政教育也提出更高的挑战。这里,跨学科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同时也对交叉学科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足以升华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道德层面;
(四)网络平台和教学创新APP的大量应用,挤出线下师生情感交流机会
随着新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互联网平台和APP也被广泛采用,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线上答疑、线上讨论,且很多时候知识的学习也是碎片化的,学生自制力也有限,因此,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反而被挤出,课上的思政材料被布置到课下阅读,思政效果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