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现象,有些是因为学习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父母责骂跳楼,有些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起冲突,受到父母指责而自杀,还有一些是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想不开自杀。频频出现的这些事件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说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
(一)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逐渐被重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第五条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些都表明了国家以文件的形式对幼儿的品格培养做出要求。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今后在承担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这一方面将会越来愈重视。
(二)幼儿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弱
陈艳容在研究中指出,6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应对挫折时表现一般,2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不少一线幼儿教师反映,当代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不会处理问题,一有困难就要找老师,再者就是情绪多变,无端发脾气,这些都是抗挫折能力差的常见表现。而在具体的表现方面,小、中班超过50%的幼儿都会遇到一些生活方面的困难;小班儿童在学习方面的挫折体验低于中班儿童,也低于大班儿童,大班儿童在学习领域上的挫折体验比例最高;小班儿童在面临一些挫折情境问题时,通常会出现哭泣、胆怯、退缩、紧张等反应,而中班儿童在面临挫折问题时,他们通常会退缩、焦虑、向老师或同伴求助或试图自己解决。大班儿童在面临挫折问题时,通常会出现故意拖延、反复尝试、愤怒、逃避、求助等反应。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父母们对孩子的疼爱远远超过他们遇到的挫折,他们用丰富的物质填满了孩子们的世界,导致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与分享的概念,还有一些家庭对孩子过分保护和溺爱,而忽视孩子在意志力、挫折耐受力等方面的培育锻炼,使得很多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三)幼儿园缺乏系统科学的挫折培养方案
就目前来看,幼儿园认可挫折教育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有些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意或是无意的向孩子开展了一些挫折教育,但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案和方法。例如,挫折教育如何开展,是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创设一些挫折情境,挫折情境的难度大小如何把握等等。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或教育内容不适当反而挫败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不利于孩子自身人格的完善。这是家长和教师的矛盾心理,也是幼儿阶段开展挫折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