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徐工院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
 
更新日期:2024-12-28   来源:   浏览次数:1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二、徐工院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一)指导理念不够清晰就业指导理念自西方引入中国后,由偏重指导转变为偏重就业。高校一味追求就业率,产生了以就业

 
 二、徐工院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
(一)指导理念不够清晰
“就业指导”理念自西方引入中国后,由偏重“指导”转变为偏重“就业”。高校一味追求就业率,产生了以“就业安置”为本位的就业指导理念。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都逐渐攀升。国家相关部门号召“先就业,再择业”,引导毕业生根据社会岗位需求及自身专业和能力去应聘岗位,不盲目攀高,先在基层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寻找更好的岗位。但这一做法也有其弊端,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持续时间不长,大部分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选择跳槽、离职或继续提升学历。跟踪调查显示,徐工院2019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为90.43%,74.71%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2019届毕业生的离职率为18.63%,离职次数集中在1-2次。针对这种情况,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就一味地把学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源头所在。”
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离职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就业理念存在问题。笔者对近三年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招聘类网站、APP和微信公众号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工作的家人和亲友会向自己传授一定的求职技巧;只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就创业讲座及各类就创业竞赛授予他们有用的就业信息,在求职过程中起到了正向引导作用。
目前看来,高校就业理念尚处于一个矛盾的层面。一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倡毕业生在按需择业的同时积极投身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师长依旧默认公务员、事业编制等“铁饭碗”为就业首选。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容易陷入择业困境,很难达到人职匹配,以至于“无业可就”或者“有业不就”。
(二)课程效果不够理想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我国引进后,绝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在充斥着专业课的四个学年里,学生仅将该课程看作普通教学计划中的一环,认为修够学分就可以了;授课教师多是学院辅导员而非专职教师,对规划路径、就业政策等信息了解得不够全面,这也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无法给学生传达更多的有效信息。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尴尬地位,在授课安排上,多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以多专业合并的大课堂为主,教学内容基本停留在理论课层面,学生无法获得实践经验,更毋论切实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和求职技巧了。其次,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正是教师应该给与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徐工院当前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两门课程,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的全过程。任课教师团队成员均参加过就创业指导专业培训,取得相关资质证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翻转课堂等形式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对往届生的跟踪调查,17、18、19届毕业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满意度分别为98.46%、97.04%、94.79%。以2019届毕业生为蓝本,71.8%的学生认为课程所授知识在求职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7.02%的学生通过课上进行的职业测试确定职业方向。同时,有2.16%认为课程存在问题,包括无法详细分析本专业就业现状、缺乏模拟训练等,认为该课程“没有针对性”。虽然课程好评率较高,但徐工院在课程建设上仍存在授课内容不够全面的通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徐工院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

下一篇: 徐工院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