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从“大同小异”看中国戏曲特征
 
更新日期:2024-12-28   来源:   浏览次数:11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统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种,也是目前三大古老剧种中,唯一完整保存并继续

 
 中国戏曲历经千年,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颗明珠,其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统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种,也是目前三大古老剧种中,唯一完整保存并继续在舞台上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剧种,折射出中国戏曲基因本身拥有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发展力。在《2020年浙江省戏曲口述影像工程(三期)》中,戏曲导演徐勤纳先生曾说,中国戏曲是一个系统性的非生活化演出样式,它用程式演故事,以行当塑造人物性格,各剧种剧目在表演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是“大同小异”的,那么如何把握好“大同”和“小异”的关系,如何理解“大同”之共识,如何抓住“小异”之精微,将直接影响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徐导的这句话向我们阐明把握好戏曲艺术中的“大同”和“小异”之要领,将有助于在时代的潮流中揭示戏曲传承和创新的精微要义,激发戏曲艺术的当代生机和活力。
(一)戏曲的“大同”和“小异”
对戏曲中“大同”和“小异”的理解,将引导我们在追溯戏曲艺术本质的同时,从深层次上把握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进而探索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整体上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大同小异”是对中国戏曲艺术整体风貌的体现。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各区域性特征影响下形成了的诸多剧种,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声腔方面,而表演手法基本上“大同小异”,“大同”表现在用假定性呈现环境、用程式演故事,用行当体现人物性格等戏曲基本样式,“小异”则表现在各剧种自身的特色表演,如川剧的变脸、晋剧的椅子功、宁海平调的耍牙等以及各剧种剧目巧妙的点睛特色。
其次,“大同小异”也体现在戏曲的创作方面。从一度创作的剧本创作方面来看,许多经典的剧本在整体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等方面基本“大同”,而结合时代审美需求,结合人物、情节需求,以及结合观众需求情况下进行的“小异”升级,通常使剧目焕发出新活力。如越剧《五姑娘》的剧本由嘉善田歌改编而成,该戏讲述了主人公五姑娘和徐阿天两人的坎柯情感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家庭专制对青年人爱情的摧残。剧作家顾锡东抓住关键性的戏剧场景来展示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对该剧进行改编。改编后的越剧《五姑娘》,大获成功,受到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开创了越剧男女合演的先例 。《五姑娘》也由此成为顾锡东先生由业余编剧成长为专业编剧的代表性作品。从二度创作方面来看,在同一个剧目中,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主创和表演人员,能够在把握对剧目之“大同”下,对 “小异”进行精微改造,从而达到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境界。如梅兰芳改编的《贵妃醉酒》,故事框架和主要唱腔基本不动,但对人物的阐释变了,对唱词做一些小的改动,结果对整部戏的境界起了根本性变化。
第三,“大同小异”在观众观感方面的体现。中国戏曲艺术中,有大量经典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如《空城计》、《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等,可谓百看不厌。纠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经典剧目历经时间的考验,在剧情、唱调、人物等方面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观众某种情感的依托。二是经典剧目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对某些细节做出的“新”、“奇”处理。经典剧目虽经久不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一个剧目始终“老演老戏”,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在保持经典剧目整体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异”的恰当处理,既满足观众对剧目的情感需求,又能通过细节处的点睛升级,从而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持续走进剧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大同小异”看中国戏曲特征

下一篇: 从“大同小异”看中国戏曲特征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