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徐勤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升级者
 
更新日期:2022-05-10   来源:   浏览次数:1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戏曲艺术自产生以来,在漫长的时空中,在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寓教于乐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发展进入兴盛,逐渐产生了职业

 
 戏曲艺术自产生以来,在漫长的时空中,在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寓教于乐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发展进入兴盛,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随着戏曲的发展,这时期出现了瓦舍、勾栏等集体性的娱乐场所。到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经济突飞猛进,市民阶层崛起。戏曲和小说是明清时期最受欢迎的通俗文学,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艺术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这一阶段无论在戏曲创作还是演出方面都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就,产生了重要寓教于乐的现实意义和精神意义。文革时期,虽然戏曲艺术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性,但整体上处于积累和上升的阶段,上世界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戏曲,无论在创作手法上,还是演出技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戏曲艺术的现状问题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新技术地迅速发展,数字信息化时代到来,戏曲艺术在表面千峰叠出,一片繁荣的景观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青年观众群体的丧失
一直以来,戏曲的创作演出和戏曲观众是一对孪生因素。观众在观看戏曲剧目中找寻理想,在艺术的虚拟中满足情感需求,通过看戏,他们或满足娱乐需求,或提升人伦思想。观众对戏曲的反馈,同样影响戏曲创作本体的不断发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没有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观众,就不可能有伟大的艺术”。没有观众的戏曲舞台将丧失生机和活力,终将失去存在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传统的功能被电影、电视等媒介逐步取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审美层次与主流审美方向逐渐脱节。
2. “老戏太老”,“新戏太新”的总体态势
目前中国戏曲现状总体呈“老戏太老”、“新戏太新”态势。一方面,老戏停留在庙台艺术,“一桌一椅,出将入相”的场景,进入到现代化剧场之后,观众感到十分陌生,无从欣赏,尤其与青年观众的审美相悖。另一方面,由于戏曲本质和规律理解的缺失,戏曲创作不知道该如何创新才能吸引除老戏迷之外的年轻一代。其中有的剧目完全继承传统,缺少时代的气息,有的则借鉴西方的歌剧等进行所谓的国际化创新,将戏曲本体的特征抛弃。因此,当前戏曲创作无论从作品上,还是风格上,亦或是表演上都无计可施。
3. 戏曲本体价值的偏离
中国戏曲是寓教于乐的艺术,作为现场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戏曲艺术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戏曲在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巨大价值。戏曲艺术通过刻画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演绎脍炙人口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广大观众在戏曲欣赏过程中,既能满足精神娱乐,又能够博古通今,自觉掌握大量历史知识。如今在某些商业、权力等因素影响下,戏曲艺术逐渐偏离其本体价值,让受众感到焦虑。
由此可见,戏曲的发展囿于无法落地的空中打转。戏曲作为写意化舞台艺术的价值、方向和意义需要被重新定位。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尼采就宣布“重估一切价值”。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哲学、政治、伦理、知识、艺术、教育都在被重新定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徐勤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升级者

下一篇: 徐勤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升级者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