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以弄堂建筑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品格
 
更新日期:2022-05-10   来源:   浏览次数: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提到胡同人们就会想到北京,提到弄堂便想到上海。弄堂是老上海的标志,是上海人对于上海巷子的称呼,是上海的典型景观。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

 
 一提到胡同人们就会想到北京,提到弄堂便想到上海。弄堂是老上海的标志,是上海人对于上海巷子的称呼,是上海的典型景观。“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它承载着上海历史变迁的影子,是上海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上海普通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活动区域。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将上海弄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石窟门、新式里弄、公寓弄堂以及棚户杂弄。石窟门从外表上看非常有权势之气,然而开进门去,便是另一番天地。这种建筑最具老上海特色,它传达出了上海文化的特征:“融合中西,在追求经济合理性、功能合理性的同时,为传统生活方式和感情留有余地”, 狭小天井“建立了与自然微弱的联系”,厚门“守护着中小市民勤勉拮据、谨小慎微的生活,构筑着他们的群体人格”。
新式弄堂相比于石窟门做了很大改变,门是铁矮门,楼上有探身的窗和站脚的阳台,而骨子里仍是防范的。公寓弄堂是一套一套的独立空间,只能从一扇门进出,这样更是严加防范的姿态,是各自过各自的小日子,充分现代化的。王安忆的笔下,棚户的杂弄是最敞开的,挤挤挨挨,密密麻麻遍布全城,就像大河的支流,树枝的分杈,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又充满生机,每条弄堂都互相通着,并不气派,这是最能体现出上海最普通人们的生活的。
上海人在弄堂这种挤挤挨挨式的建筑中生活,将每一寸土地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做到了经济合理性和功能合理性的双重结合。上海人由此形成了一种精致、勤勉、谨小慎微的文化品格,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注重独立空间的、粗中带细的生活。上海的文化精神便在王安忆对弄堂的描写中烘托出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以弄堂建筑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品格

下一篇: 以弄堂建筑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品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