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手推车》诗歌内容如下:“so much depends/upon/a red wheel/barrow/glazed with rain/water/beside the white/chickens.”全诗仅仅有16个单词组成,虽然形式短小,但意蕴却很丰富,包含后现代主义诗歌中的颇多元素,艾青的《手推车》全诗共分为两节,上下结构对称。两首诗在形式建构与语言风格上各有千秋,从中可以窥探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不同流派在诗歌创作形式与语言运用上的联系与区别。
(一)自由的形式建构
在诗歌创作中,威廉斯十分重视形式的创新,他在其自传中这样写道:“诗,正如其他
艺术形式,是一种物体,以其自由的形式展现自身及其意义……诗作为一种物体(就像是一首交响乐或一幅立体派绘画),目的必须是诗人以自己的文字组成新的形式,即创造出一种与时代保持一致的物体。”在《红色手推车》中值得注意的是全篇均采取小写的模式,此诗所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运用小写,则更好地将平凡的事物以一种平淡的笔触描写出来,从而展现出诗歌形式的朴素、平和之美。自由的形式建构还体现在诗歌的韵律方面,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歌中并没有任何的韵律,作者用独特的形式构建显示了诗歌结构的自由之美。
艾青的《手推车》的上下节是对称的结构,单从一个诗节来看,它是非常自由的,没有押韵并且没有追求音节的统一,但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通过重复手法的运用,相同句式的再现,整首诗呈现出的是一种自然的对称性和和谐性,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响彻着/北国人民的悲哀”,“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诗人用重复这种手法,将“北国人民的悲哀”表现了出来,用这样的重复的形式强调了整首诗歌“哀伤”的基调,使读者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北国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抗战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
《红色手推车》和《手推车》在形式上都非常自由,但《手推车》相对于前者在诗歌整体上更具结构性,其对称性的结构、重复的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内容和主题,而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则是追求形式的自由创新,打破传统诗歌创作方法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结构。
(二)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红色手推车》全诗从头到尾只是由一个句子组成,诗人将核心词汇拆分开分别置于上下两行,读者需要读完整首诗后才能看到清晰完整的画面。整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非常简练的,诗人用简单到极致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片段,也许正是这种极为精炼的语言才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艾青的《手推车》的诗歌则采取散文化的语言形式,从而使诗歌的表现张力大大扩大,也使得诗歌形式更加自由。可以看到,《手推车》中的语句都是描述性的散文化的句子,读者能够非常直观地懂得诗歌的主题与内涵。艾青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选取大量的意象来帮助丰富诗歌的深度内涵,那么只有通过采用散文化的语句才能更好地进行意象的塑造,从而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抽象感情与主题通过语言而外化出来。
相比《红色手推车》诗歌语言的精炼,艾青的《手推车》的语言运用更加细致,从而使得整首诗歌的描写比《红色手推车》更显细致具体,因此《手推车》的主旨与情感相对于前者来说也更加明确,并未像《红色手推车》那样希望通过简单的语言形式去创造隽永的意境,从而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手推车》作为现实主义诗歌,力求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因此在语言风格上较现代主义诗歌则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借助语言来凸显主题与情感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