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国政府欲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但普遍资金有限,需要引入社会资本。
为了刺激经济振兴和改善民生环境,众多国家认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牵头发起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民生条件,更有助于打破疫情后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带来的恶性循环,为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然而,经历了一年多的持续抗疫,各国政府消耗了大量财政资金。同时,各国经济受疫情冲击,政府又普遍面临税收降低的困境。现阶段要发起基础设施建设,必然需要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在疫情之前,通过PPP模式撬动基础设施建设就已成趋势。后疫情时代,一方面,作为项目业主的政府更加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投资人的社会资本也越来越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背书。因此,PPP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基础模式。
2各地经济复苏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当地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
一边长期抗疫、一边启动经济建设,已经成为各国共识。不过,疫情的持续影响对于各地经济复苏进程带来了重大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尤其是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前景的信心,直接体现为其参与项目投资和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为了充分撬动国际资金助力本国经济发展,当地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资本的信心。
归根结底,当地政府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核心主导作用。政府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疫情控制方案,并祭出经济刺激措施和鼓励企业投资的激励政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政策能够落实、可持续、连贯且有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些方案和政策具体体现为政府对于项目经济可行性的支持,例如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的支持、政府补贴、兜底条款等等。
3对于项目如期实施和控制成本的要求将逐步提高。
伴随着全球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的兴起,中国工程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企业“走出去”发展取得广泛成果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值得警惕。例如,出于当地政局变化或是自身管理欠佳等原因,有的项目出现了进展推迟或搁浅、成本超支等问题,显著影响了投资者的资金占用时间、投入资金规模和动静态收益水平。
在后疫情时代,项目实施的落实情况和成本控制情况将成为各国政府和工程企业共同关注的重点。作为业主的当地政府,希望项目实施能够按计划落实,这是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执行力的体现,也是如期推动经济复苏进程的重要保障。工程企业可能具备投资人和施工单位的双重角色定位,在此情况下,项目按计划实施并且有效控制成本,既是企业履约的关键要求,也是取得预期盈利的关键因素,还是维持业内良好声誉的必要条件。可预见的是,在今后的基础设施项目当中,各方对于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将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