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框架语义学概念及实践初剖
 
更新日期:2024-12-27   来源:   浏览次数:1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概念美国语言学家Fillmoer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框架语义学(FrameSemantics),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

 
 (一)概念

美国语言学家Fillmoer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框架语义学认为,为了理解语言中词的意义首先要有一个概念结构,这个概念结构为词语的理解提供了相对系统、全面的背景和动因,这个概念就是语义框架。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说的话,这种框架就相当于某个词语在人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心理图景”,当我们认知一个词语的意义时,会先在大脑中唤起一个相应且符合当时词语情境的心理图景,然后再把心思归于词语所集中的部分。

(二)实际分析

以“白”这一词为例进行分析,每个人在突然见到这个词时的心理解释必然不尽相同,在这可以初步地把可能出现的意义归为以下三类:(1)白色,一种颜色;(2)姓氏,中国文化下的取名;(3)失败,这里是符号的象征义。当然,一千个人心中对“白”的初步认知可能有一千种,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对同一语符的理解也大不相同,这里不多加列举。在这上面三种大脑对词的初步认知中,往往会继续深化,建立一个相应的心理图景。继续用上面三个例子深入:(1)白色在某些人的脑中可能会联想到同类颜色的花种,例如昙花、栀子花、兰花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以“昙花”为例,还能得到“昙花一现”这一附加义;(2)白的这一姓氏简称可能让人想起自己身边某一姓白的人的身形——白居易、白某某,这如同王小波在其很多作品中赋予的缩写“王二”这一形象,是一个意思;(3)在失败这一意义的引申下,很多人可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场战争的画面,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综上,它强调框架经验认知和语义解释能力,突出了框架和语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指明话语意义是怎样从词汇意义发展起来的。
框架语义学这一术语中的“框架”一词尤为重要,是其之所以从大的语义学研究中得以区分出来的很大原因。框架被定义为语义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的背景概念,对框架中任意概念进行解释通常会涉及该框架内的其他相关概念,处于边缘地带的概念元素不是整个框架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举例来说,【谋杀】一词的框架中,其核心框架元素包括【进攻】、【伤害】、【激进行为】等;非核心框架元素则可能包括【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核心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构不成“谋杀”的框架,而非核心元素则是“谋杀”框架的外延附加组成部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框架语义学概念及实践初剖

下一篇: 框架语义学概念及实践初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