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最早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2014年,文秋芳教授在继承与批判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说”,认为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内驱力更大;之后不久,文秋芳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说”,指出了输出既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又是语言学习的动力。2015年,文秋芳教授构建了以“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假设”和“以评促学假设”为理论依据的“产出导向法体系”。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自提出十多年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探讨和一线英语教师的深入实践,促进了该理论不断进步和完善。王立松和赵一繁(2015)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在该假设的基础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四点新思路;闫增丽和张丽梅(2015)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基于该假设下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写作成绩的有效性;王洪林(2016)通过“以写作为输出驱动,以阅读为输入促成”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的行动研究,发现“双主体”读写一体化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读写效率。该假设的对象虽为中高级学习者,但也有部分学者和教师试图将该假设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当中,以期能够发展出一个能够破除当前教学困境的新教学法,如杨婕(2018)、王丁丁(2020)、彭琪瑶(20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