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存在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该问题的三个项点分别是巩固脱贫、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这三者虽然在层次上各有侧重,但内容和目标的实现都无法脱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农业工程类专业人才的持续性导入。
1.农工类高校毕业生源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储备力量。在2019年9月,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而中央于今年年初下发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并加大对涉农高校和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以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行动。体现在这些指示和文件精神中的重要内涵,无不强调了知农且爱农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鼓励大学生进入农村,为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输送青春的朝气、蓬勃的干劲、高新的技术与宽广的视野。
第一,对应于“三农”中的农业议题,农工类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自身培育成果反哺于农业产业的提速增效与更新迭代。而输出拥有创新能力和实用技能的新型复合性人才,是保证农林牧领域产业综合水平实现高质素发展的关键。第二,针对于“三农”里的农村问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持续蔓延的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学历劳动力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人口流失,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当前农村空心化的步伐[3]。为破解这一难题,令乡村聚落形态重获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就业是打造村居融合良性循环的第一步。第三,关于“三农”的农民问题,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角度来看,现有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年龄分布已无法支撑其在互联网+时代获得进一步的能力提升。为此,应当“让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工作”,大力推进农工类高校的涉农专业毕业生充实进农业产业结构,对于改变当前耕种加收购这种单一落后的农业产销模式,切实将现代规模化精细化种植养殖理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开拓出更多互联网加营销的崭新业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精准涉农就业服务是助力农工类大学生回流乡村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从最初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精准就业理念的面世,到近年来对精准就业服务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清晰化与细化,其目光始终聚焦于采用智能化手段实现毕业生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岗位的高效率对接。这一精准工作机制“精”在服务推送效率高,“准”在供需匹配效果好。当我们引入涉农这一概念并将其融入精准就业服务机制时,它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并对促进农科大学生返乡就业产生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