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加持配合国家所提出的精准就业服务机制,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现实中多方面因素影响,农工类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季依然面临诸多困难,这也使得农科学生和涉农岗位之间的对接通路遭遇多重梗阻。
1.新兴行业和城镇岗位的虹吸现象仍旧明显。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具有资产轻量化、易于吸引投资、示范效应显著等特点。随着金融市场热钱不断涌入,与之相配套的培训产业链迅速拓展,大幅降低了此类岗位的入职门槛。此外,新兴行业的“短、平、快”商业模式决定了其相比传统行业更倾向于大量招聘应届生,且该类行业面向资本和消费市场的属性,使其多选择在充斥商用建筑的市区或开发区落脚并开展业务,而以上区域一般基础设施水平完善,这些特质无不加强了它们在就业市场上的马太效应。新兴行业不仅自身吸引力强,也更善于在招聘过程中使用网络技术,这种跨专业、跨地域的虹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科毕业生源的流失。
与此同时,城镇岗位新增需求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其在劳动力市场常年深耕,熟悉高校就业工作安排与流程,时常主动对接校内相关部门和学生管理人员,也擅于通过提供“内推”,在毕业季来临前对目标生源进行截流。相较于传统企业的双选会或是新兴企业的网招平台,涉农企业和岗位由于缺乏自己的主战场,在线上和线下的的曝光率与话语权严重不足。
2.涉农专业生源就业时遭遇环境与心理双重窘迫。从就业的环境层面来看,涉农专业因其天然的学科筛选属性,富集了乡村尤其是相对欠发达省区地域的生源。在职位需求端,一边是农学在“万物互联”时代“网络化程度不足”的标签造成的选择面狭窄,另一边则是原生家庭在软硬件支撑面的匮乏;而在职位供给侧,一头是城镇就业竞争白热化导致的招聘歧视链,另一头是农村对口岗位的缺失,以上种种因素造成涉农专业生源在求职路上屡陷“前无可攻,后无可守”般进退失据的境地。
从就业的心理层面分析,由于长期对自身能力定位不清,对行业前景预期不明,涉农专业大学生普遍在毕业季来临之时出现情绪爆发的危机[4]。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所面临的生活与人际问题较易与自身价值观产生剧烈冲突,这造成农村大学生的择业理念较为偏激,对回报周期长的涉农职业相对排斥;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大学生惯于采用应试思维看待就业行为,因此在求职实践中更倾向于那些通过公开性考试进行选拨的岗位。而一般农村学子较为拮据的家庭条件,决定了他们在择业取向上更为偏好试错成本低的稳定职业,这些因素不仅加剧了农村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回避性心理,也增加了其求职竞争压力,心理危机指数随时可能越过临界值。
3.涉农行业从业上升渠道和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在各地积极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一系列促进吸纳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激励措施相继出台。然而这些措施多集中在顶层设计,既缺乏物质条件上的有力支撑,亦缺乏具体细化方式,以及协调性政策的配合,这导致在实践中,大学生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实际诉求难以得到有效的行政体系保障。这种情况,表面上是由于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下,生产和组织形式在现代化程度上的不对称性所造成,但其根源仍在于农业工作者的上升渠道缺乏权威性机构的托举,且涉农职业发展前景欠缺更具示范效应的呈现途径与兑现方式。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各高校都加大了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力度,并加强对选调生、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和教师特岗等政策的宣讲,但这种以帮扶为目标导向的措施令农村人才引进依赖政策输血,农科专业大学生回流乡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基于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将难以实现。此外,虽然目前农工类高校普遍采用“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对农业非行政岗位的就业创业进行了宣导与推介,但内容仍偏于保守。在当前消费主义占主导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下,单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诠释涉农行业的职业吸引力,片面强调上层的个人自我实现而忽视职业在底层上的保障与社交属性,将令涉农高校相关专业的就业服务工作陷入被动。
4.涉农专业能力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深度不足。早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便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4]。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的下一个主战场,不仅要求农业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理论,还需要拥有算法设计与硬件实现,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等多学科交叉的能力。与此同时,物联网装备采集的农业大数据,需要优化、分析、共享并最终指导相关产业链的运行,这套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对拥有农业生产基础理论并熟知数据科学与应用的新型涉农专业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涉农高校在师资建设与课程设置方面,与实际的农业一线生产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方案甚至与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态势产生了相对滞后;而在学生培养方面,涉农本科专业授课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尚难得到有效改善,相关实验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不深,实验内容缺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导入与联动,而这些既不利于培养胜任农业生产现代化重任的实用复合型人才,也令涉农大学生难以借助产业更新的东风去更好地把握就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