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综述
PBL最早20世纪60年代,Barrows H.S教授在加拿大McMaster医学院提出。随后在世界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Erik Graaff et al 2003)。后来PBL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Ahmed Aldarmahi 2016)。
我国引入PBL研究相对较晚,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介绍国外PBL在医学界的研究。除了医学教育,PBL教学模式逐渐延伸到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刘儒德 2001)。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探讨PBL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主要是师生角色(吴惠青2003;周成海2021)。郑光锐(2011)、屠菁(2015)等认为PBL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陈晓丹(2013)、杨嘉义(2021)等提出PBL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赵璐(2020)等还提出合作学习能力。周飒等(2013)、马纳克(2016)等把PBL用于英语口语教学,发现PBL能很大程度上改进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乔玉玲和郭莉萍(2011)、杨洋和刘慧(2014)、赵璐2020)等把PBL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
2. PBL用于阅读教学的文献分析与本文研究视角
乔玉玲和郭莉萍(2011)提出PBL阅读教学中问题准备、资料查阅、小组交流、课堂讨论、评价总结等教学实施环节;杨洋和刘慧(2014)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研究PBL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结论是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问题解决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赵璐(2020)指出要注重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堂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学习,提高问题分析思考与合作学习能力。
本文采用教学实例,从师生共同参与PBL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角度,分别讨论课前、课堂和课后师生如何参与阅读教学全过程。此外,本文还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阅读问题设计中,师生共同收集这方面英语材料,建立“文章群”,阅读“文章群”既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又能受到思想教育,实现语言学习与育人目标有机结合,润物于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