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翻译中,许渊冲先生提出了美的三个标准,即:即:一是意美,诗歌翻译要保持原文之意,以意境感人;其次,翻译后的诗歌要与原诗保持一致的韵律;译诗的形式应与原诗一致(长度、对偶等)。中餐菜单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向市场推广的重要工具,也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菜谱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审美现象,所以翻译研究中应该考虑菜谱翻译的审美特征。刘宓庆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美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诗歌翻译的基础上,许渊冲首次提出“三美”,但它也同样适用于中餐菜谱的翻译,实践证明,具有显著美学特征的菜谱往往更能获得顾客的认可。而在对菜谱进行英译时,即使有时候不能做到音色、形状与原菜谱完全一致,但基本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三个标准是必须遵循的。菜谱翻译与文学翻译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必须符合语言规范并具有艺术魅力,同时还要体现文化的特色。因此,“三美论”对中餐菜谱的翻译也具有借鉴意义。
1 意美
从许渊冲“三美”理论来看,意美是其中的第一要素,因此,在翻译中应以意美为主旨。菜谱翻译应注重意境的营造,力求与顾客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通过菜名来表达菜谱的整体画面感。怎样才能准确地实现意境美,这就要求译者既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量,又要找到有鲜明特色的词语,接着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中英文之间自如切换,从而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并让菜肴的名称有一种意境的画面美感。
本土学者认为,只有将中餐名称的内涵与丰富的文化典故相结合并加以解释,才有可能打动外国食客——例如,把“佛跳墙”译为: Fotiaoqia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even Buddha couldn’t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the dish and jumped over the wall of the temple to taste it.), 而美国的中餐馆则把这道菜简化成Chinese herbal nutrition soup, 直截了当。
下面是“金华玉树鸡”这道菜。古代华花有相似之处。如照字义翻译,可以译为 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但这道菜中实际并没有花果与树木。这一译法将是很难接受的。在这道菜肴中,主要有这些内容:浙江的金华火腿较为有名,故用“ham”来指代“金华”;青菜又与玉树有相似之处,故用“greens”代替“玉树”;用“chicken”来代替“鸡”。所以可以将整个菜名译成 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菜名,既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要顾及西方文化,在翻译中也应避免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如:
龙凤呈祥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这道菜名字里的“龙”、“凤”,如直接译为“dragon”、“phoenix”,将会使中外文化传播中出现不必要的误会,而且也会严重阻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这道菜实则是用蛇、鸡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堡类菜肴,这道菜也体现出了背后的文化内涵,人们用龙、凤来象征吉祥如意。中国菜的名称讲究意境之美,以深思熟虑的方式刺激食欲,借助于隐喻和联想的手法来对动植物的名称进行整合,将自然景观与菜名结合,甚至还有成语和典故包含其中。
因此,在转换这些菜谱时,特别要注意如何让外国人一目了然,了解菜名的真谛。
中国菜充满艺术的命名,引用一年四季,花前月下,动态种植万种等,能引起审美感受,都取名:“彩云追月”、“福星拱照”、“花开富贵”、“云雾香团”、“芙蓉海底松”......音、形、义俱佳的菜肴名字与精巧的菜肴制作结合在一起 ,科学、合理、巧妙地把美学与烹饪结合起来,赏美与实用合二为一,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风景。又如:
蚂蚁上树Sauté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Ants Climbing the Tree(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蚂蚁上树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四川名菜,这道菜翻译时不应按照字面意思来翻,应理清这道菜背后所指代的是什么,它实际上是用粉丝和肉末做成的,由于粉丝的形状与树相似,肉末就是蚂蚁,非常生动形象。了解到实质上指的是什么,再来进行翻译,就不会给外来的客人造成误解,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体现了一种蕴含的文化内涵,这道菜原本的菜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首先会引起外来游客的注意,对这道菜产生好奇,因此也会有种想要品尝的感觉,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意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