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层面:完善个体人格,促进个体成才
一方面,00后作为如今大学生的主力军,主要是由独生子女构成,而独生子女往往在家中扮演着掌上明珠的角色,很少参与服务性的活动。由此萌生了一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短板,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性、利他性、能动性、改造型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将自身的成长融入社会大家庭,在利他中培养克服困难、乐于奉献、吃苦耐劳、乐于分享的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医学生在接触社会公众、为他人排忧解难的过程中,更是逐步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很难灵活运用,甚至很多毕业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都无法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而志愿服务为医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促进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社会层面:补充医疗资源,构建社会风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需求也逐步提升,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接诊人数高达87.2亿,每个居民平均每年就诊6.2次,而我国仍然面临着医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医学生本身具备着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如果利用闲暇时间献身于社会志愿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压力,补充医疗资源。
并且,志愿服务是一种以发自内心的、不受他人强制的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当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中,以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改变社会风尚,将精神转化为行动,让社会每一个角落都被爱渲染,就会形成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的进步。
3 国家层面:坚定爱国情感, 促进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促进人们在予家庭以幸福、予他人以温暖、予社会以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在长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一种客观的群体观念,它体现了一种积极参与、不计得失、主动帮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这种基于社会责任感的客观选择和情感判断所作出的具有鲜明进步性特征的社会意识活动,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本质。
志愿服务作为直接彰显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一项行动,恰好是青年大学生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最佳起点和跳板。在“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在我国一些重大的活动中,如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第41届上海世界博览会,青年志愿者都自愿参与。他们在国际社会充分弘扬了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铸就了国民精神,凝聚了价值共识,提升了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