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风暴王山项目中的自然美学价值之争
 
更新日期:2024-12-26   来源:   浏览次数:1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风暴王山争论早期,自然景观之美的破坏首先成为能源开发者与环保主义者双方争论的焦点,《纽约时报》称之为工程师与诗人的冲突。1965-1971年,环保

 
 在“风暴王山争论”早期,自然景观之美的破坏首先成为能源开发者与环保主义者双方争论的焦点,《纽约时报》称之为“工程师与诗人的冲突”。1965-1971年,环保主义者两度将能源开发者告上法庭,聚焦点是自然之美,并在国会听证会上对水电站项目的细节问题提出质疑。
1965年,环保主义者就风暴王山项目是否破坏自然之美的问题提出上诉,认为风暴王山水电站项目选址于哈德逊河谷,河谷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该项目的建设将会危害风暴王山周边的整体自然景观之美,侵犯公众享有户外娱乐资源的权利。能源开发者反驳称,项目建设并未侵犯公众享有户外娱乐资源的权利,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公众对这里的自然景观提出过公开诉求。环保主义者继而指责对方提交的记录不完整,认为公众的意见都被以“不合时宜”为由拒绝。在最后的判决中,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肯定了风暴王山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勒令联邦电力委员会在决策时必须“将保护自然之美和保护国家历史圣地作为一项基本关切”。案件结束后,水电站建设进程因审查程序而搁置。
1966年,环保主义者紧接着在国会听证会上就项目一些细节提出质疑,认为项目计划中的架空输电线会破坏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受,“电塔和电线如链条般穿过群山,越过农场,经过郊区,进入城市……它们降低了沿途土地的经济价值,破坏了风景区的自然美景。”能源开发者对此回应称,架空输电线如今已融入现代景观中,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其搭设并不会破坏自然景观。能源开发者进一步指出,不同人群对美的看法有所差异,因而有些争议、批评是主观且不合理的。环保主义者则抓住线路的实用性这一点指出,地下线路除维护自然的美学价值外也更具有对抗极端天气的实用性。由于反对架空输电线的呼声越来越高,综合爱迪生电力公司对环保主义者作出让步,决定将大部分线路铺设于地下。
虽然争论早期对于自然之美的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风暴王上水电站项目仍在继续。1971年,环保主义者因诉求未得到解决再次上诉法院。在案件审理中,环保主义者陈述了项目计划的留存问题,如水库对山体的切割、水电站进排水管道对土地的破坏,重申项目建设对自然之美造成的永久性损害。能源开发者回应称,综合爱迪生电力公司对以上几点问题已有做出相应调整,如转移水库建设地点、在进排水口附近种植灌木,这些措施能有效减轻项目对自然景观造成的损害甚至美化周边环境。双方各执一词,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最后做出了有利于能源开发者的判决,驳回了环保主义者重新审查项目的请求。1971年案件的判决结果宣告了环保主义者在早期论战中维护自然之美行动的失利。
能源开发能带来显性的经济利益,直观反映在经济增长数据上,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相比之下,自然的美学价值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东西,体现于人情感认知中,它不能用实际的具体数据加以衡量。早期的失利使环保主义者意识到,仅关注主观的美学价值并不足以在论战中站稳脚跟。他们开始转变策略,逐渐将目光转移到鱼类生存危机与渔业的联系上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风暴王山项目中的自然美学价值之争

下一篇: 风暴王山项目中的自然美学价值之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