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科普动画
与其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是科普动画,不如说《美妙的颜料》(1958)、《蜜蜂与蚯蚓》(1959)、《布谷鸟叫迟了》(1959)等动画作品属于说教类型的童话题材。尤其是《布谷鸟叫迟了》,影片讲述一只老布谷鸟和往年一样通过自己的鸣叫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快快播种谷种。然而,由于人们采取了更科学的种田法,早已把谷种播种了。布谷鸟感叹,现在的人们有这么多科学的种田办法,并决定以后要更早些鸣叫,来提醒人们“早种早熟”。通过这个故事,观众可以了解到在大自然中这种名为“布谷”的鸟类与传统耕种有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如今因为更科学的办法提升了我们的耕种效率。
这一时期,除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具有科普类型特征的动画之外,在1960年3月12日成立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主要负责制作在实拍科教片、纪录片中需要用动画形式给予表现的影像。
1961年7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功研制中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带有明显的科普性质,影片讲述一群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绘声绘色的动画影像让我们了解到青蛙幼体是没有四肢的带有一条小尾巴的黑色小蝌蚪。该片摘得中国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茅盾先生在观看影片后提示祝贺:“……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错认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部影片不仅在动画技法上打破“单线平涂”,实现中国水墨画的视觉效果,在故事内容上也是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做到了“寓教于乐”的观影体验。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科普动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电视机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电视文化形成普及之势。1979年年末,电视开始悄然进入普通居民家庭。1981年1月到5月,全国电影观众人次由1984年同期的150多亿降到120多亿,减少了近30。1987年,我国电视机已达1934万台,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生产国。然而,在动画行业转型的分叉口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并没有及时理顺中国电影与电视发展的关系,错失了电视动画制作的发展良机。1983年12月,赵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儿童系列动画片何时问世》一文可以见得。与此同时,日本依托动画电视产业迅猛发展,逐渐取代中国动画在亚洲地区的行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