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翻译学的总体概念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借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从“选择”和“适应”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方法等方面作出的新的阐释。根据胡庚申教授的理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由此,翻译就是译者适应与译者的选择。
(二)三个维度的概念解释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英汉两种语言具有较大差异;比如:汉语喜欢使用短句,信息内容就像竹竿一样一节一节排列下去,而英语喜欢通过句子结构堆砌信息;这些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句子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和译入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要求译者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时,一方面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另一方面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也就是说译者要处理好源文本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关注中英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避免从目标语言的文化出发,而曲解了源文本所蕴含的真正含义。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原语信息的传递,更要关注原语的情感表达、感情色彩、言外之意、意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