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因此缩小城乡学生间的数字鸿沟,用现代数字技术服务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在网络接入端,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即使特别偏远的山区,也开启了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以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鉴于当前数字鸿沟已经从接入端转向了使用端和使用效果层面的实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施行也应随之变化。
(一)在政府及学校层面,针对教育的特殊性,要将扶贫转为扶智,将数字兴教从简单的网络覆盖、减免流量费用转变为资源共享,提升乡村学生数字使用和创新能力。
1.创建全国范围内的数字资源免费共享平台,打造地方教育资源库。国家正致力于完善优课服务,建立比较完善的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完整的名师示范课程,从而让乡村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得到优质在线课程。新冠疫情期间,教育部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的免费教育资源主要有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的教学节目,让全国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笔者发现,该措施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内容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传统观念里的“主科”及思政教育和疫情防控等,课程不够丰富;二是授课教师以北京地区教师为主,且每堂课集中在20分钟完成,可能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接受水平不相适应;三是课程更新和维护比较滞后,其中教育电视台的新闻有的还停留在2020年初;四是地方差异性和人才个性化培养方面还不够。
2.提升师生媒介素养,构建长期的、稳定的系统培训体系,规范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数字鸿沟研究发现,在接入端满足的条件下,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有赖于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能力。相关研究表明,仅有5.8%的城市教师未参加过与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而乡村教师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比例则高达12.5%,且相关培训主要以教授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主,而少有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相关内容[ 李毅,杨淏璇.城乡义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基于优质均衡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01),1-10.]。针对乡村教师数字技能使用能力欠缺和创新能力欠缺的实际,应建立规范的教师终身数字技术学习档案并适度考核,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这是数字时代弥合城乡义务教育数字鸿沟的必然之举。
(二)在家庭层面,要切实贯彻和执行“乡村经济振兴”计划,让年轻的家长扎根家乡,参与学生的成长。同时,要就近取材,发挥乡村数字技术先进者的引领作用。
1.强化家庭对于儿童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缺席儿童成长,儿童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网游、娱乐视频、各种网络直播等趁虚而入,吞噬了他们的课余时间,甚至直接挤占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成长时间。数字鸿沟理论研究显示,在社会经济、社交、政治和文化等各领域正确地应用互联网会产生出积极的结果,也能更好消除数字技术的消极结果,但若不能正确使用,则会表现出相反的结果。鼓励青壮年返乡,在乡村经济大发展中分享数字经济的红利,让乡村孩子不再是放养的留守儿童,对于消除数字技术给农村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尤为关键。
2.激励乡村多渠道就近取材推进数字教育。发挥基层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以村、镇为单位的数字阅览室和培训班,以多种形式组织村民尤其是留守儿童参与数字教育,培养视频制作、剪辑、创造分享等数字技能,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
(三)在社会层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我国针对乡村教育影响较大的公益项目主要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会一起实施的“一起学习,希望同行”,希望工程云助学之“平安智慧小学在线支教行动”,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办的电商扶贫社会企业“善品公社”等,这些项目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农村大力推广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手段助农惠农,实现农产品价值高效变现。可以结合农村实际,高效利用各种公益基金,吸引企业对农村进行数字应用投资,鼓励企业针对农村教育投资,鼓励农村数字文化项目,让农民切适受益,也让乡村学生在数字农业中有切实的受益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