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拔尖创新学院的美育实践
 
更新日期:2024-12-26   来源:   浏览次数: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美育是铸灵塑魂的工程,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美育不但能提高学生审美素养、陶冶艺术情操,让全体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追求生命的极致绽放,还可以培养创

 
 美育是铸灵塑魂的工程,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美育不但能提高学生审美素养、陶冶艺术情操,让全体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追求生命的极致绽放,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精神,潜移默化为人才培养提供营养元素。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陈履生《美育的传承与“四观”的建立》认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直接通过审美观来呈现,在新时代应以美育来带动建立一个‘四观’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从而为塑造健全的美的心灵而完善当代中国人的品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历年来许多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取得的成就都与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新时代的一流高校要有一流的专业教育,更要有一流的美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美育方面,国内外多个高校进行了多元探索与实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本科学生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二年级确定专业分到相应的学院。学生除了主修专业还有辅修专业,并设置必修艺术课程。MIT将艺术、科学与技术相融合,并为学生提供与艺术家交流思想、与工程师和科学家合作的机会,使得三者蓬勃发展。1996年校长查尔斯·维斯特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深入而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得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可分的结论。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研究表明:艺术过程是思维活动过程,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是同等重要的一种认知方式。
近年来,国内一些双一流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2014年建立“新雅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0年成立“竺可桢学院”, 复旦大学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南京大学2006年将少年部更名为“匡亚明学院”,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成立“樊恭烋荣誉学院”。经过对比发现,这些拔尖创新学院基本上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或者“3+1”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中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课程。从培养成效来看,学生专业基础厚实,多元学科交叉融合,科研金字塔式精进,国际双向交流卓越。但也面临共同的困境,就是学生内卷严重,通识教育缺通识,涉及审美素养的课程仍然较少,在美育培养途径上不够宽阔,建立学生社团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几乎没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拔尖创新学院的美育实践

下一篇: 拔尖创新学院的美育实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