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资本主义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在全球的扩张,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改变对传统福利国家的高等教育拨款模式,不断减少政府拨款,这迫使高等教育机构日不得不寻求政府资源之外的多元资金渠道,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积极参与者。面对市场化发展引发的高等教育组织内部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欧美许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通过对欧洲涌现的新式大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这些院校为了获得多样化的资助,开始从文理学科为核心的结构转向创业的边缘地带。据此他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并强调大学在组织上的转型以及转型的特征与要素。英国学者Michael Gibbons 也发现,随着研究资助的变化,大学及其教学科研人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中的科学、工程和专业学院发生变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1997年,美国学者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和拉里·莱斯利(Larry L.Leslie)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四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为了获得外部资金,“教学科研人员不得不日益展开对外部资金的竞争,这些资金用来进行与市场有关的研究,包括应用的、商业的、策略性的和有目标的研究等,不管这些钱是以研究经费和合同的形式、服务合同的形式、与产业和政府合作的形式、技术转让的形式,还是以招收更多的、更高学费的学生的形式。”因此,她们将“大学或教师为获取外部资金所表现出的市场活动或类似市场的活动”称为“学术资本主义”。他们认为,“学术资本主义”这个概念重在界定公立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充满矛盾的环境:当大学教学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卷入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活动时,会深刻地改变教育科研人员的传统角色和专业身份,成为“靠政府资助的创业者”和“充当资本家的大学教师”。学术资本主义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引起了学术界相当的关注和讨论。
之后,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和合作者Rhoades又将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从结构和行为两个要素方面进行了拓展:在结构方面形成了关于学术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治理机制,通过管理、资金支持和将学院与国家、市场联系起来的连接组织,调整、重建高等教育系统和组织;在行为方面,他们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由政策制定者、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市场化和类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组成的。这样,学术资本主义成为研究全球化如何改变高等教育的核心理论。因此,美国学者坎特维尔和伊尔·科皮伦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可以研究跨国的网络和结构以及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等要素,可以被当作一个框架用来预测和解释大学中转变的组织模式和生产模式,以及大学、国家、市场之间正在改变的关系。
相较于欧美学者聚焦在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知识生产和组织内部变革的影响上而言,我国的许多研究还处在概念争鸣阶段,但多数学者对学术资本主义的发展持批判性态度:例如,胡钦晓的研究认为,学术资本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本形式,高校将高深知识以商品的形式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实现价值增殖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但同时他又对学术资本主义在美国大学的发展持批判态度,认为它扭曲了大学的精神传统,使大学职能和管理都趋于商业化。他认为高校学术资本和学术资本主义之根本区别,在于其行动边界是否为趋利取向。无独有偶,付八军也提出,创业型大学的根本特征是学术资本转化而不是学术资本主义,学术资本转化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其动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
综上,我们认为,学术资本主义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非常有必要将之深入到对高校内部影响的考察上,尤其要关注对大学教育科研人员的影响上来,从大学教师职业认同方面来研究是本文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