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默的根源——中华文化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诸如“沉默是金”“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这样的谚语数不胜数,表现出中国学生性格比较含蓄,儒家文化强调尊师重道,向教师发问被视为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不被认可的行为,所以中国大学生普遍出现课堂沉默不语的行为。相比于西方国家大学生的课堂积极发言,互动式学习,中国大学生的课堂沉默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例如布拉多克(Braddock)在澳洲的调查表明,60%的大学教师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学生是安静和被动的,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普遍感受到了来自美洲、欧洲学生的交流热望。刘和利特伍德( Liu & Littlewood)的研究也发现,在英国留学的日本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论辩或辨析的话语活动中,这很可能是日本乃至中国儒学影响下的东亚学术文化所导致的。除此以外,传统的“枪打出头鸟”的想法也让同学们更加害怕犯错,以免说出错误答案,引得大家的嘲笑。
2、沉默的主导——教师提问
(1)如何回答?——听不懂
大学教师往往拥有深厚专精的学科专业知识,有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是课堂教学中权威的象征,拥有话语霸权,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具专业性,学生们作为初学者,知识有限,根本无法回答。因此,在教师权威的影响、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在课堂沉默与表达之间,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奈的沉默。
(2)如何回答?——不想听
大班授课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公共课的首选形式,教师讲解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很难顾及全部学生,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回答教师自问自答式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沉默就这样形成了。然而大合堂总会造成课堂沉默这种情况也有例外。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心理学补修课程为例,课上教师总会用很多有趣的图片和视频来代入学习内容,同学们表现出超高的热情,这种积极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这种有趣的课才是学生们想听的。
(3)如何回答?———没有被提问的机会
公开课时,教师倾向于提问乖的学生,因为乖的学生会按照预定的方向轨道前进,有利于控制交际过程,从而实现教师预期想要达到的目标。正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保证教学进度而对那些过分积极以至于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视而不见,久而久之,这些原本“活跃”学生就变得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了。
3、沉默的主体——学生自身
课堂沉默的学生个体因素包含学生的性格内向、自我效能感不强、习惯不佳等。性格类型直接影响大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外向型的学生更喜欢表达自己,内向型的学生更喜欢倾听。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较高的焦虑感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课下准备的不够充分导致在教师提问时出现焦虑,因而选择沉默来逃避这种负面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