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时与教学内容的制约
一般理工科专业,在大学三年半的时间内要安排40门左右的通识课、基础课、理论课等课程,有的专业课程更多。在总课时既定的情况下,平均下来每门课只有40课时左右,有的课程甚至只有20课时,但为了照顾课程本身的连贯性和课程体系的连贯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并没有减少。尤其近年来,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为了凸显实践性,在不增加总课时的情况下,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例,这进一步压缩了理论课时。
在课时少而课堂内容多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通常的做法一是授课速度有所加快,二是将部分内容精简,负责任的老师,即便如此准确执行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已是捉襟见肘,难以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教育模式的改革难度可想而知。因而大部分授课的老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
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学生也倾向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然后完成课后作业及实验等,这样更省心省时,以应对其它课程。这不是某些专业或某些地方性高校的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受限
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应用型大学也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教学改革,基本上有这么几个思路:一是增加实验课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期实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引入SPOC或慕课等在线网络课程,与实验教学、课堂教学结合实行所谓的“三维立体课堂”,以期增让课堂更丰富。三是“课堂翻转”,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开展课堂小组讨论,然后将结论进行分享的 “研讨式教学”;以期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部分有条件的学校,部分课程实行进厂房、机房实地实践教学。
这些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在原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了一条获得知识、验证所学的途径,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称为教学改革勉为其难。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有限
1.实验课时增加无效果
增加实验课时或者独立实验课本是好事,但通常是原本12课时6个实验,一旦增加课时,比如增加到16课时,则实验个数需要增加到8个。也就说增加实验课时只是增加了实验的数量,并未增加实验的质量。另外通常一个实验是2课时,而作者通过多年的实验教学发现,做好一个实验一般需要3个课时,2课时只能匆忙完成部分测量工作,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更遗憾的是,实践技能提高的前提是熟练、熟悉,熟而生巧,这种简单的增加实验数量的做法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2.多种教学手段无效果
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以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的教学改革难以为继。难点在于辅助性的教学内容,都是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太少了。每个学期开始,作者都会调研学生的课表,发现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每天从早到晚,课表几乎都是排的满满的,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直到最后一节课。这样再多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学生都没有时间参与,因此这些辅助手段只要离开课堂都是无效的。
3.课堂翻转的实践性差
“课堂翻转”、“研讨式”源自西方中小学的教学模式,但教育界早有定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这样看来“课堂翻转”的模式并不是最优的模式,在大学课堂中也难以实施。毕竟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对该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让一张白纸的学生将课程的知识结构梳理清楚,问题理解透彻,并讲述给老师和同学听,这难度可想而知。以本人为例,每上一次新课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备课。那么一张白纸的普通学生在课堂小组讲好一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做准备?课堂翻转的时间成本,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难以承受的,也只能偶尔为之。
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板书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提高了课堂效果,同时也节约了课堂时间,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的便利,因而这个改革很容易推广。认清这个道理,教学改革才能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