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中改进“授”“受”关系的现实意义
 
更新日期:2023-10-10   来源:   浏览次数:1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思政课教学中授受关系改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的关键一步,既合乎教育教学理论,又顺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契机,推动思政课

 
 思政课教学中“授”“受”关系改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的关键一步,既合乎教育教学理论,又顺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契机,推动思政课教学中“授”“受”关系的改进,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思政课,强化“受”者对思政课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等,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大有裨益。
(一)打造有态度的思政课,强化“受”者理论认同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授”者要讲清、讲明、讲透理论,“受”者要真学、真懂、真用理论,把理论转化为自身成长发展的动力,解决“学习思政课有什么用?”的问题。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授”者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转换话语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等引导“受”者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等的理性认识,在培养“受”者理论素养的同时让其感悟理论力量、增加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认同、形成理论共鸣。这就要求“授”者要用“受”者喜欢听、听得懂的话语形式把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说明白、讲透彻。如在后疫情时代,“授”者就应该把抗疫的鲜活素材搬到思政课课堂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善用抗疫经验事实,帮助“受”者正确认识当下的世情国情党情;弘扬抗议精神,帮助“受”者体会中国人民危难时刻“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讲好抗疫故事,帮助“受”者感悟“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中国抗疫理念等。由此,使“受”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生成和演变的逻辑脉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等。如此,改进“授”“受”关系,推动“授”者与“受”者之间的互信、有利,实现“授”者从“为了讲”到“创新讲”和“受”者从“被动听”到“自愿听”的转变,打造有态度的思政课,进而强化“受”者的理论认同。
(二)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增进“受”者情感认同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受”者的关注与倾听,关键在于“授”者讲解该问题时能够引起“受”者积极的情绪和正面的情感体验。同理思政课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更有成效。“授”者和“受”者都是现实的人,是情感的集合体,二者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增进思想碰撞,在情感交流中相互尊重、相互影响,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如在后疫情时代,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仍然会紧紧牵动着大众的心情。调查显示,在回答“疫情暴发以来,您是否比以往更加关注与政治相关的各类话题?”一题时,答题人数5019人,选择“是”选项的有3848人,占比76.67%。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授”者针对“受”者的成长规律、思想特点等,用中国抗疫的经验事实进行爱国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提高感染力,通过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增进“受”者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同时,情感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受”者形成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在推进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注重“情”与“学”的相得益彰,在学习过程中由此及彼、寓学于情。因此,改进“授”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发挥情感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使“受”者从感情上客观、积极地体悟思政课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等,增强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投入度,感受思政课的知识性、价值性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中改进“授”“受”关系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 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中改进“授”“受”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