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教育信息化相关指标的具体设计
 
更新日期:2024-12-29   来源:   浏览次数:1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基础设施建设1.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测评的首要内容基础设施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四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测评的首要内容
基础设施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四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都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评测的首要内容,但不同区域在评估内容上有所差异。2008年广东省和2010年上海市出台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从校园网络连通率和人机比两个层面考察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6年江苏省在基础设施评估中强调“三通两平台”覆盖率和智慧校园建设,未对教学用信息化终端数等硬件建设给出明确说明,2018年浙江省建设重点在于保障信息技术正常开展的硬件环境和网络建设。从四区域教育信息化评测的的关注点里可以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由终端和网络建设逐渐转向平台应用和智慧校园的搭建,逐步实现从重硬件到重应用的转变。
2.网络连通率是基础设施建设评估的主要观测点
教育网络的连通与普及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也是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观测点,四区域都将网络连通率作为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观测点。广东省在2008年出台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明确提出县域学校要100%实现与省基础教育网络的互联、并且实现95%以上的学校建立学校网站则可评定为A等级,等级C的标准略有降低,两个比率依次降为90%和80%。上海市也将“中小学校园网的连通率”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指标,市级指标提出到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园网连通率达到97%即达标,上海市区县级和市级评估指数保持一致。浙江省2018年度县(市、区)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细则中强调要重点建设校园网出口带宽和实现无线校园网覆盖率;江苏省从三通两平台的角度提出要尽快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3.人机比在基础设施建设评估中的比重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
广东省和上海市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出台的两部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里,明确了人机比在教育信息化评价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江苏省2016年和浙江省2018年出台的两部指标体系里并未提及人机比,人机比在基础设施建设评估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广东省县域评价指标体系中提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机比不低于6∶1,初中不低于8∶1,小学不低于12∶1,达到该指标可评定为A等级,C等级三个比值依次降为8 :1、9:1和14:1。上海市区县级与市级评价指标相比,新增了一项“中小学生机比”二级指标,该指标也明确反映了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水平,测评标准为到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机比需达到5:1。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人机比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层目标,早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硬件设施建设,终端建设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已基本达标,不再是教育信息化下一阶段建设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教育教学应用
1.教育教学应用在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中关注度较低
四区域出台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江苏省和广东省将教育教学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评价的观测指标,上海市和浙江省出台的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中未从教育教学应用层面评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究其原因,目前出台的这四份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间比较滞后,并未完全凸显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并且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确立了“应用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方针,信息技术将在创教育新模式、新形态、新业态等教育教学应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教育教学应用开始关注优质数字资源的有效应用
通过立足教育信息化,对比四区域的教育现代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广东省在2008提出的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中,对教育教学应用评测停留在浅层,只强调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即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课堂比例,将评价标准以85%和70%为界限,划分为A、B、C、D四个评估等级,对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水平并未作出明确说明。江苏省在2016年出台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提出运用数字资源拓展教育教学,并进一步强调各校要拥有数字化教学设备、并能有效接收优质数字资源、拥有校本资源,同时学校师生要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上开通实名注册个人空间,使用其中的数字化资源拓展教学应用,教育教学应用开始关注优质数字资源的有效应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育信息化相关指标的具体设计

下一篇: 教育信息化相关指标的具体设计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