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注重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它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业者需具备的领导力、毅力和冒险等能力和素质可以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完全获得,它们只能在实践中通过“做中学”、“干中学”。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政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特别是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需要学政策、懂法律、守信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整个知识与教育体系中也唯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能提高综合性的培养与训练,两者在跨学科、开放性等方法运用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打造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学团队,构建全员、全程育人的形式,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拓展充分运用集体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等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故事、道德规范等内涵分解为“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等课程思政基因元素,并进行教学设计。其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内容应符合当今社会创业的特点,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发展背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创业目标,并把它们分解成具体易行的小目标和学习计划。所以,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和自立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现实,找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和普遍存在的一些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研究,将自身的创业热情与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把自己创业的目标和追求与社会共同的追求联系起来。同时,通过了解现在社会创业的情况,告诫他们在创业这个问题上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并据此为社会挑选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发展人才。再次要抓好三大平台,第一是固有教学平台。即每个教师平常教学环节中固有的教学设计、签到点名、知识讲授,规章讲解、教师提问、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发言点评、布置作业、收缴作业、点评作业、单元总结、学情分析、教师身教、顶岗实习,等等。第二是潜在创业知识通道。即思政元素与教学要求存在联系、与教学环节可以贯通,可以挖掘以往教学没有显现的那些“潜在”平台,如创业政策与法治思维相关联、创业要顺应事物规律、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和实践出真知相关联,等等。第三是创新教学环节。即教师从个人阅历、知识结构、育人思考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推出教学规章中没有的新的育人载体和方法,如安排学生预习并准备答问、介绍校友创业案例和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对小组发言提出质疑、布置贯穿该门课程的大作业(如创业计划书)、项目路演等,并进行点评。最后要做好教学设计,坚持有趣、有效、有用三个基本原则。有趣:“学习的效果和学习过程的有趣程度成正比”。即: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有料(故事)、教师要有范儿(魅力)、互动要有趣(游戏)。互动游戏化,不是内容娱乐化,而是指把游戏的元素用在非游戏的情景中。有效:有趣的教学未必有效。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各类课堂“游戏”“体验”活动,要防止为了有趣而游戏。有用: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要“三出”,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头脑,走出来干什么?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改造中国和世界”。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创新创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