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学专业的学科特征
中医学历史悠久,典籍汗牛充栋,中医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及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孕育在诸多经典古籍之中,其中尤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等最为重要。一方面,这些经典古籍历时久远,其文简而义博,理奥而趣深,对经典的阅读理解需要有深厚的古文基础、训诂功底、国学知识及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中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环节是建立起中医特有的思维模式及辨证体系,如司外揣内、取类比象、对立统一的阴阳思想、脏腑经络辨证体系等,这些联系推演并不是逻辑推理中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需要通过天人相应、脏腑相关、表里相关等理论知识类比演绎而得到的结果,这一类比推演的过程所需要的是一种关联外推的能力,也就是中医所谓的“悟性”。
然而,典籍浩瀚、阅读理解难度大、背诵内容繁多以及独特的思维模式等中医学独有的学科特点造成了本科低年级入门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阻力,需要学生们有恒心与毅力,并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及临床跟诊实践逐渐积累基础知识,跳出既往固定的逻辑推理思维模式,接受并逐步形成类比演绎、关联外推、取象比类、对立统一的辨证思维方法。
2 当代中医类院校本科低年级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当代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选拔,其中除少部分学生具有医学家传外,多数学生没有相关医学知识背景,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支撑他们进行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好奇心与求知欲。多数学生既往所接受的是以逻辑推理及因果联系为主要培养的思维模式,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训练之主体,以目的性极强的教学模式及大量重复性训练作为日常培养的教育模式。以上种种,使学生们形成了较强的具象化概念的分析应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因果分析能力,熟练并较为灵活地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使用方法,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目标性、目的性强的特点贯穿始终。
在中医学本科低年级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深感多数学生对于古文阅读理解、抽象概念的理解、系统性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存在有较大不足,如不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难以理解方剂学中反佐药物的作用、无法掌握反佐药物的使用方法;对内经课程节选条文无法自主正音、句读;无法明晰伤寒论条文间的递进、并列、对举等行文逻辑关系;无法构建六经方证辨证体系框架;无法主动应用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等;甚至在每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有学生要求划考点、划考试条文的情况,这些都折射出了本科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国学基础薄弱、古文功底欠缺、类比分析及辩证思维能力低下、抽象化概念理解困难、动手能力差、学习急于求成缺少恒心、难以举一反三、无法独立自主地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等的问题,对其今后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都极为不利。针对以上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其养成探索学习的习惯,更应结合现代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整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材料,探索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