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艺术学语境中的“秩序”与“无序”的概念,第一反应便是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艺术的根源归纳为二元性的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其分别代表的“梦”与“醉”被认为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在后续的学术界,阿波罗式与狄奥尼索斯式也被认为是理性的秩序和感性的无序的代名词。由于尼采认为这两者是艺术的根源所在,那么二者的平衡状态就顺理成章的作为“完美艺术”的衡量标准。
这里的“完美艺术”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哲学家观点中确有所指,便是古希腊艺术。黑格尔将古希腊艺术作为其美学发展“三段论”中的第二阶段——古典型艺术的代表,也被认为是美学的巅峰。在古希腊艺术中,阿波罗式和狄奥尼索斯式的平衡既是古希腊艺术造型性和音乐性的融合,也是古希腊雕塑中与逼真写实的肉体塑造相反的肃穆超脱的神情侧写。古希腊艺术既着力于无序的、外部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摹写,也努力的将柏拉图倡导的秩序的、内部主观理式世界的反映外化。所产生的艺术风格便是在古希腊雕塑平静深沉的形象中所蕴含的,强烈生动的原始生命力量和内敛克制的理性精神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去寻找“秩序”与“无序”的相对映应用,依然有迹可循。它们被符号化为“偶数”和“奇数”的选择便好。“偶数”往往与人工美相对应,是“秩序”美的表现。而“奇数”则与自然美相对应,是“无序”美的代名词。在哲学理念上也对应了“依周孔以养民”的孔孟哲学,以及“洗心养身”的老庄哲学。
“秩序”与“无序”的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有所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总体上都强调空间整体性结构关系的塑造,以及流动的线性美的核心规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建筑模式是宫殿建筑群和园林建筑。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群严格遵循结构对称原则,强调在个体的细微变化基础上保持建筑群的风格的统一性。而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学领域在世俗生活的回归,以及自宋代起地主士大夫阶级取代门阀士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其更加私人化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观念渗透至包括建筑在内的美学的各个领域。士大夫阶级的兴起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成熟,他们的政治权利大多符合“学而优则仕”的自下而上、由野而朝的迁移规律。因此士大夫阶级向往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对自然之美的青睐是其朝堂生活的补充。这种弱化人工美而偏爱自然美的更加私人化的美学趣味,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园林建筑的兴起。园林建筑打破了传统宫殿建筑对于对称性、规律性、秩序感的强调。迂回曲折、偶得天成的无序感,更符合园林建筑对于自然美为最高标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