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有学生、家长乃至社会舆论的因素,如对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只在乎学习成绩的提高等,在此不作讨论。就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而言,导致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和课程、学生的实际之间联系很少,缺乏针对性。
由于某些指导站将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单纯地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在主观上未能将其与现代学校的课程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与学校的课程设定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地完美结合,缺少了系统的实践活动。学校与指导站的结合松散,指导站不了解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没能给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提供切实的工作岗位,没能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高中生在社会实践中未能很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特长优势。
(二)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措施上研究不够,缺乏创新性。
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指导站针对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策划及其实施过程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还不足,导致高中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缺少一些新意,缺乏吸引力。某些指导站无法根据实践者的不同知识层次、接受程度、心理特征等要素来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存在着以点代面的现象;某些指导站所设计的实践活动形式太过呆板,流于表面,缺乏了让高中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开展创新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而言也收效甚微;某些指导站的组织措施、方法不够灵活,缺少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存在“放羊”现象,有的仅仅是签到出勤、应付了事,使得社会实践远远偏离了其原有的价值。
(三)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缺少有效指导。
某些指导站在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中缺乏力度,没能充分发挥管理者或志愿者在高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个别指导站在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指导思路和方案,缺乏“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或困难,缺乏预案与解决办法。有的高中学生对如何参与社会实践也觉得茫然,不清楚如何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过程中也不清楚如何实施或推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严重影响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这类学生,更需要指导站能给予适时适切地有效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