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语”(loanword)指从一种语言借到另一种语言中的词(Durkin, 2014)。罗常培先生(1950)首先使用“借字”概念,从各种“音译词”伸展到“借译词”,汉语学界称之为“外来词”、“借用语”、“借词”等 。在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中,汉语兼容并包不断吸纳外来词汇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形成丰富的词汇和表达。从输入方式来看,外来语进入汉语有以下几种途径:1)外部输入:在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吸收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外来词汇,逐渐演变成中文词汇。其中,大部分英语词汇被延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英语外来词汇“咖啡(coffee)”和“可乐(coco-cola)”和日语词汇“卡拉OK”和“写真”在中文中广泛使用;马来语“峇峇”和“娘惹”专指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后代随着电视剧的播出也被汉语使用;2)内部流入:在中华各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从不同兄弟民族语言中流入的词汇,如藏语“哈达”和“喇嘛”、蒙语的“敖包”和“那达慕”;满语中的“额娘”和“格格”等逐渐进入汉语词汇。3)回流词汇:指一些源自中文的词汇流传出去,经过语言同化已经不再具有汉语的身份又被重新引进汉语,如“革命”和“干部”等日源词汇出自古代汉语,回流后具有新的含义。
这些新词的产生需要经过社会语言群体的认可,逐渐被理解和接受进入汉语词汇。但是,有些外来词随着时代变迁,失去其生命力,在汉语中逐渐消失。如“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外来词“德先生”和“赛先生”等逐渐被“民主、科学”等意译词代替;英源意译词“抵制(boycott)”在汉语中广泛使用,而音译词“杯葛”已经在汉语中消失;俄语来源词“布尔乔亚”和“苏维埃”等词汇在苏联解体后很少被使用;另外,我们也接受韩国政府将首都中文名“汉城”改为“首尔”。由此可见,外来词进入汉语的方式多样,但是外来词词汇的使用要经过社会的发展为大众接受,其活力并非一成不变,会经过时代变迁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