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致力于通过研究中外文化差异,分析外来词的分类和翻译。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周荐(1993)、杨自俭(1990)和徐国庆(1999)等主要针对英汉词语的对比和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近阶段的广大语言学研究学者王寅(2009)将认知语言学和词汇学结合,建立认知词汇学的框架;翟英华(2003)对于英语外来语的规范问题主张以意译为主,遵循优化和汉化的原则;邹玉华(2011)从英源外来词的历史和起源入手,研究汉语外来词的规范化问题,为汉语词汇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资中勇(2008)提出外来词的规范使用应遵循表义明确、统一规范、合理使用首字母缩略语等三大原则。张博(2019)将十种译借方式的借用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四个等级,借用度最高的为三级,最低的为零级;将分属四个借用等级的译借词语分别定义为外语词(foreign word)、 外来词(loanword)、混合词(hybrid word)和汉语词(Chinese word)。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英语外来语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
2.1借音词,把英语外来词音译成汉语,直接借用汉字发音,没有真正的组合意义。借音词是外来词的核心,大多数英源外来词都是借音词。如沙拉(salad)、沙发(sofa)、马达(motor)、巴士(bus)、幽默(humor)、迪斯科(disco)、吉普(jeep)等外来词。这种借音词常常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中国幅员广阔,方言众多,不同汉字在不同方言下的发音差别巨大。因此,同一个外来词在方言基础上有多个汉语音译并不罕见。比如中文词汇“点心”进入英语被音译成“dim sum”就源自广东方言发音。港澳台地区对于同一事物的音译因为方言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chocolate”进入中文被翻译成“朱古力”或者“巧克力”;美国前总统“Trump”的中文译名在大陆叫做“特朗普”而港台沿用“川普”就是音译的差异。音译词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汉字只是对原声的近似发音,只有懂英语的才能准确发音,音译词只是汉字读音的组合没有语言意义,对于不懂源语言的人来说,可能会很困惑。
2借义词,它实际上借用英源词汇的意义,直译单词背后的概念,如计算机(computer)被称为电脑,黑板(blackboard)和脸书(facebook)等。借义词也叫“义译词”或“借译词”,高名凯[3]等(1960)将借义词区分为两种:一是用本语言现有的词去翻译外语词, 如用汉语的“书”翻译英语的“book”,这类语义对等翻译的不是真正的外来词;二是利用英语词的本意组合翻译,如“蜜月(honey moon)”和“血压(blood pressure)”和近年来出现的互联网词汇“数据库(database)”和“云(cloud)”等。由此可见,英语借义词汇虽然数量不多,是音译词的有力补充,并在未来会将不断被引进汉语。
3借音借义组合,如冰淇淋(ice cream),苹果派 (apple pie),摩托车(motorcycle),酒吧(bar)等。这类词的特点是既有语音的借用,又有语义翻译,并且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如借用“的士(taxi)”构词“打的”和“的哥”;借用“派(pie)”衍生出“蛋黄派”;迪斯科(disco)演变成“迪厅”和“蹦迪”等。史有为(2013)认为意义和语音结合语音便于记忆,意义容易理解,从造词结构上从形式到意义都具有透明度,符合汉语的认知模式,因此,这类词汇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