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交叉与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路径
 
更新日期:2022-05-18   来源:   浏览次数:1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存在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跨学科互动等问题,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效果。对此,高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存在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学生参与度不高、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跨学科互动等问题,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效果。对此,高校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线上与线下课程相交叉,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拓宽创新创业课程广度;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阶段性课程融入系统课程,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深度,建立全覆盖、梯度式、开放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方法,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一)课程交叉
1、建立线上和线下混合课程,拓展课程资源
高校应当借充分利用优质在线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共享。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模式,通过线上课程进行理论学习交叉线下课程进行实践操作,完善线上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制度,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从单一的基础课程向重素质、重技能的实践课程转变。
线上课程不仅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类和知识类课程,如市场营销、创业风险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还可以采用新媒介进行线上虚拟仿真实践或通过微课等新形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知识扩展。而线下课程的重点主要以创新创业能力类和实践操作类课程为主,如以主题单元形式进行专业领域前沿问题探讨,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拟创业、商业计划书以及项目管理等。不仅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单一学科与跨学科课程互补,开展项目式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综合性的特点决定着双创课程必然不能由某一学科或专业独立承担,而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来共同开展。跨学科课程具备着单一学科所没有的功能和价值,能够有效加强“行业+专业+创业”的融合,突破学院、学科和专业限制。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定位和学生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优势,促进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参照CDIO的教育理念,高校可以尝试在业课程中以团队形式开展基于“创意、创新和创造”的项目制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过程,让学生接受“在做中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由不同专业或学院的学生基于兴趣,自发组成团队,以多学院、多专业优秀学生与老师为主体,以项目、产出与合作为考核要素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考试以试卷、论文等形式的考核单一化、同质化的弊端,还能提升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竞争力,实现学生的学业、就业和创业融合发展。
(二)课程融合
1、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法单独存在。只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在使在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跨越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仿效借鉴张项民教授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形式矩阵”模型,从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角度出发建立“专创融合形态矩阵”,如表2所示。第I象限是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理想状态,呈现高整体性的特点,不同课程模块之间联系紧密,独立性较低。在这一阶段,类似于“创业基础”之类的基础公共课和选修课将不再单独开设,而是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第II象限是短期内我国高校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应然状态,这一阶段,两种课程的整体性与独立性同时存在,需要对不同课程知识模块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不仅要考虑创新创业课程的整体性,也要重视模块与模块间的匹配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促进通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互嵌互融,既可以使学生与时俱进地获得最新的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拓宽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对象,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切切实实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交叉与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路径

下一篇: 交叉与融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