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影响力指数的计算
目前国内外科研论文影响力评价中,IF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为: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A除以期刊在前两年内刊登的论文总数B,即:IF =A / B,H指数(某期刊在一段时间内至少有H篇论文被引用H次,侧重于统计高被引论文数),H5指数(H5指数是五年内的H指数),H核心和H中值,G指数, E指数,H多维指数,Em指数,这些都是针对缺陷进行了改进的算法,这些都是对期刊、机构甚至个人总的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
2 Altmetrics视角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Altmetrics视角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就是利用推特,博客,微博,维基百科等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开放评价学术论文,把推荐、评论、开放评分、打星级标、阅读量、下载量纳入评价指标,但该评价体系有“刷榜”空间。 基于Pa g eRa nk 算法的机构科研影响力评价方法,应用篇均被引频次来配置各机构的初始权值,分别计算去除自引和包含自引的机构Page Rank值,与机构被引频次及H指数的排序进行对比分析,从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评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术创新扩散过程及创新力测度研究”提出从出创新力,影响力,传承力三个维度去评价论文,因为一些颠覆当前学术范式的论文无法短时期内被认可形成影响力 。
3 ESI全球性的通用学术评价指标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科睿唯安公司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近1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按照其划分的22个学科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前沿论文等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的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给出居世界前1%、1‰等数据区域的研究机构、高校、科学家、作者的排名等。
但ESI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统计12000多种重要的英文期刊,没有统计中文期刊,ESI的所有排名都是根据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不考虑引用论文的杂志的权威程度,ESI排名没有排除自引,作者方面也没有权重划分。利用ESI系统检索分析虽然可以自动得出大概的学科优势结果,但由于其没有中文论文及学科分类的局限性是硬伤,ESI划分的学科与中国学科不“兼容”。我国当前有13个一级学科以及100余个二级学科,ESI划分的22个学科相当于大类,与国内的这些学科无法完全匹配,这样必然造成学科排名很难直接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