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化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
流水生产线模式始于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劳动分工将工作分解为细小和重复性的任务,对各工序设置标准化的流程和统一评价标准,由此节省改变任务浪费的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继续延用这种方式在培养人才。在我国大学学府较少,大学生人数稀缺时,使用工业时代带来的流水生产线模式,能够大范围的培养人才,提升我国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但现如今,我国的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出现了新的人才与市场矛盾,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不再是最优选择。在提倡创新和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使用统一化的教学流程,无异于将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放入一个个相同的模具之中,消磨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拥有的独特闪光点,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和创新思维,最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纳贤难的社会问题。
(二)人才培养的各节点之间缺乏协调
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考虑到各节点之间的需求。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教育部门与各地方学校之间任何一方都存在着对对方的需求。想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必须确保这些供需双方相协调,确保行动结果与需求相一致。由于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缺乏沟通,很大程度上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偏航”,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集成一体化管理需要高校发挥牵线搭桥的功能,积极协调各方共同商讨。否则,在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下,只会是各节点各自为政,使得利益排他性对各环节造成阻碍。
(三)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由学校推动进行的,在大学里相应的专业学科早已确定,招生人数也是按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确定下来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大学期间需要学习的专业进行选择,再由学校按照设定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培养,最终用人单位被动地接受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这种推动式的培养过程,虽然保证了一定的人才培养率,但是大部分的人才并不符合招收相应专业的企业标准。